为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开采,今年以来,德岭山镇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总抓手,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把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作为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不断探索节水增效工作新思路、新模式。
政府引导,创新农业发展新理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效融入到产业发展中,按照“党建引领、联合办企、主体明确、共同受益”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政府+企业+园区”的联结机制。该镇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印发实施方案,进一步压实镇、村、组三级工作责任,利用节水奖励资金,重新雇用120余名“井长”,健全完善了“井长制”,按照“一井一策”加强机电井日常管理和计划用水管理,并对每眼机电井的使用对象、用水量、覆盖亩数等信息进行登记和监管。结合水情形势,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播、供够关闸”等不同角度切入,通过比对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和适应性,积极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有力有序推进地下水超采区巩固治理工作,力争取得农业节水、降本、增效的良好效果。
多元种植,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有效利用德岭山镇自然条件,适应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引进节水特色农作物如燕麦草、高效固氮豆类、芜湖椒、大麦、抗旱谷子、谷草、向日葵等共计六大类15个品种,其中保水剂大豆示范133亩、抗旱晚熟期谷子示范560亩、大麦示范100亩、引黄(库)洪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向日葵示范700亩、辣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示范660亩、燕麦草示范7000亩,构建多元化种植体系。该园区将成为全镇农民田间地头的“农技大课堂”和农业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技术创新,构建产学研用新模式。积极与自治区农科院、市旗两级农科局专家团队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应用新技术,深入推进“四控”,逐步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无膜浅埋滴灌、谷类穴播、生物降解膜、加厚地膜、保水剂、引洪(库)滴灌等技术手段,努力减少地膜用量和田间残留,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禁用农药、使用国际标准0.01毫米地膜,加大功能性复合肥料应用面积。通过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每亩耕地可节水100~150立方米(减少50%以上),节省肥料10公斤(折纯量、减少43%以上),通过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亩均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通过“四控”行动的实施实现控肥节水增效,保证农业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