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匈奴列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让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互相学习,在经济、文化方面互相交流是成功的。赵武灵王开拓了北方大片领土之后,大规模修筑长城也是英明的举措。
如今,赵长城、高阙塞以文明遗迹的形态,讲述着两千年如烟往事。
胡服骑射传佳话
战国时,今河套地区属赵之云中郡九原县地。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服饰、军事方面有一些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部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赵国迅速强大起来。”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把胡人在军事上的优势学到手。可是胡服骑射一经提出,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又有人说中原王朝是正统,怎么能够屈身向胡人学习呢?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我们要的是先进的军事技术,不论这种技术出自哪里,我们都要虚心学习。”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夺取林胡、楼烦之地,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修筑了“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长城,将包括今河套地区在内的西北边疆纳入赵国版图,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古代“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成功实践,为以后历朝历代所效法。经过秦汉以来有识之士的不断探索,逐步取得正确处理中原王朝与边疆游牧民族之间关系的共识。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已明确认识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进而采取了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为“天可汗”。
高阙塞下好屯田
明朝诗人卢楠诗云:“高阙塞头战旗横,居延川里少人行。黄沙欲渡李陵墓,明月长悬苏武城。”
阴山山脉中的高阙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塞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又据险而设,因此受到历代王朝及军事家的重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曾描写道:“阴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及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
“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戎。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也是文学大家。他对高阙塞的描述可谓鲜明生动,形神俱现。寥寥数语,将高阙塞之高、之奇、之险、之重要道尽。
高阙塞及其以东长城的修筑,本是用于战争防御,正如古人一首《登高阙塞》所云:“立扼单于吭,坐系白羊颈。汉农重边防,龙方高阙拥。雪花满刀弓,高阙孔道卫。为争国际位,百战足言功。莫道阴山险,天然辟石门。黄流东折处,秦汉战云屯。”但在实际使用中,它却在保卫阴山脚下和平与社会安定方面起到巨大作用。秦朝统一六国以后,大将蒙恬渡过北河,依托长城的屏蔽,在北假一带屯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北假屯田开创了中原王朝在河套地区开发农田水利的先河,而且是军屯、民屯同时进行。不仅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而且有效利用了阴山的山洪,“引川谷以溉田”。这种变害为宝、利用山水灌溉农田的经验为后人所效法,直到现在在山谷中建设水库,都是治水的重要一环。
西汉时期,汉王朝从内地迁入大量人口,在这里屯军垦殖。考古表明,山前开阔的平原之地,现仍有汉代设置的临戎、窳浑、三封三座古城遗址留存。表明这一带曾是河套大规模进行农业开发的垦区。想当年,这里曾是“牛马布野,群牛塞道”,一派繁荣富庶。在古城的附近,还发现大量汉代古墓群,墓中文物竟有储藏粮食的器具和盛酒的酒器。更表明这个可上溯一千多年的农垦区当年的繁盛。史载,汉代朔方郡所产的粮食除自给外,尚有大量的余粮供给归附朝廷的南匈奴部族。
古河套地势广袤,膏腴殖壤,牧草丰饶,湖泊遍布,又有黄河水穿行而过,绕原而流,引黄灌溉十分便利。宜农宜牧,农牧并举。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生息繁衍之地。随着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到了近代,更成为四方民众心向往之的美好家园。人们不惜远涉大川,扶老携幼或独雁孤鸿至此谋生。一旦踏进这片肥田沃土,就再也不想离去,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