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与不同民族的3个孩子结对,尽自己所能从学习、生活、情感上给予她们关怀照顾,让她们感受家的温暖,更健康地成长。”乌拉特后旗的“周末妈妈”郝翠莲笑着说道。
为有效解决农牧区留守困境儿童因长期寄宿,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引发的儿童成长和社会问题,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妇联打造“周末妈妈 ”党建品牌,持续拓展“党建+巾帼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困境儿童爱心公益行动。
服务群众零距离
乌拉特后旗“周末妈妈”巾帼志愿服务队,吸纳来自不同行业和群体的党员志愿者共同参与。通过“双向自主选择”原则,帮助留守困境儿童与志愿者结成“一对一”亲情对子,建立帮扶关系。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周末妈妈”就将结对儿童接到家中照顾,给予物质上的资助、精神上的激励、生活上的关心。近年来,“周末妈妈”巾帼志愿服务队180 名“周末妈妈”帮扶救助留守困境儿童200余名,给孩子们送去亲人般的呵护和关爱。
“为扩大‘周末妈妈’党建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我们还创建‘周末妈妈·周末爱心家庭——关爱娜荷芽宝贝’爱心基地2处,在民族教育园区高标准打造700多平方米的实践展示基地,涵盖儿童电子阅读、音乐、绘画、手工制作、心理辅导、周末亲子活动等多种功能,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活动范围、丰富关爱内容,让更多困境儿童享受社会关爱。”乌拉特后旗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邵鳞惠介绍说。
“我特别感谢‘周末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她们给了孩子们亲人般的照顾,周末还能在基地参加各种活动,弥补了我们不在身边的缺失。”受帮扶孩子阿思丽的父亲说道。
乌拉特后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周末妈妈”党建品牌打造,从组织领导、部门协作及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截至目前,拨付“关爱娜荷芽宝贝”资金 120多万元,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精细化开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爱心物资,共为留守困境儿童争取到全国“儿童快乐家园”项目1个,自治区“儿童友好家园”项目2个,市级“儿童之家”4个,争取爱心物资、社会帮扶项目160多万元,帮助困境儿童达600余名。
打造暖心服务品牌
乌拉特后旗利用各类媒体向社会发出关爱“留守困境儿童”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党员、先进模范积极参与到“周末妈妈”行列。举办“周末妈妈·周末爱心家庭”亲情结对活动,活动现场,新结对的20个周末爱心家庭分享了“周末妈妈”的温情故事,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社会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
积极选树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加大对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以“巾帼建功新时代·志愿服务暖人心”为主题举办“周末妈妈”事迹报告会;利用新媒体平台展播志愿者与困境儿童的结对故事;筹拍《周末妈妈》微电影,推出《爱的摆渡》主题曲献给乌拉特草原上的“周末妈妈”,以多种形式凝聚社会正能量。通过各类党群阵地和党建网格延伸工作触角,扩大关爱活动社会影响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关爱困境儿童事业中。
做好关爱帮扶的同时,乌拉特后旗妇联不断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志愿者管理档案,制定完善志愿者管理、教育、回访等制度。邀请专家为志愿者开展儿童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增强志愿者与留守困境儿童交流沟通的能力;广泛开展志愿者交流和合理化意见征集活动,建立“周末妈妈”志愿者微信群、结对儿童班主任微信群,加强“周末妈妈”关爱活动的线上指导和线下服务,提升关爱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凝聚社会共助合力
乌拉特后旗妇联认真做好“党建+”模式,努力形成协同作战、共同推进的社会关爱体系。做细“党建+教育管理”,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重点关爱儿童电子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及时更新。做实“党建+社会保障”,加强与民政部门合作,加大对留守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帮扶,保障孩子能够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做好“党建+维权服务”,密切与公安、司法等部门合作,对儿童加强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同时,针对发现的儿童伤害等问题线索,及时调查介入保障儿童健康安全。
“周末妈妈”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成立13年以来,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达20000多小时,共结成亲情对子180对,其中汉族和各民族结对102对。“周末妈妈”党建品牌不断创新发展,在服务形式和载体上持续拓展延伸,先后获得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全区首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自治区北疆十大巾帼暖心故事、全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案例等。“周末妈妈”党建品牌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团结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