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第二分水枢纽竣工,投资501.7万元,用工4.4万人。该枢纽由节制闸及永济渠、北边渠、南边渠、泄水渠闸以及黄济渠、合济渠闸等组成,主要保证解放闸灌域和临河永济灌域的输配水。灌溉面积303万亩,节制闸设计过闸流量为313立方米/秒。
1965年,位于五原县原民族乡的第三分水枢纽正式运行,投资324.8万元,用工3.5万人。该枢纽由节制闸、丰济渠进水闸、复兴渠进水闸、南三分干渠进水闸及泄水渠闸等组成,灌溉面积229.6万亩,设计过闸流量为150立方米/秒。
1967年,第四分水枢纽在五原县原锦旗乡境内开始运行,投资280.6万元,用工7.4万人。由节制闸、义和渠进水闸、通济渠进水闸、长塔渠进水闸、南四分干渠进水闸和泄水闸等组成。灌溉面积244万亩,设计过闸流量为65立方米/秒。
1967年6月,作为河套灌区输水大动脉的总干渠全线竣工通水。10年间,总干渠累计完成工程土方量1977万立方米,其中仅有387.7万立方米为机械开挖,其余1589.3万立方米均为人工开挖,占工程总土方量的80%以上,比一个西湖的蓄水量还要多。
自此,黄河水通过总干渠在河套灌区实现了全灌域可控调节,河套灌区土地灌溉面积由300多万亩逐年增加到1100多万亩,年均约46亿立方米的黄河水经由灌区10.36万条、七级灌排渠(沟)道的接力输送滋养着河套大地。
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创造出的奇迹
总干渠开挖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都被勇敢的河套人攻克了。挖渠人都知道,一般土方挖到1米深左右就开始出水,混合着水的泥叫泥水方,是最难挖的。工地上抽水泵不够,工人就站在泥水中,用铁锹将水下的泥水方铲出来,放在箩头里担出去,箩头边走边漏,每人每天最多能挖2立方米。冬春时节,地面冻层达到1米多深,要想把冻土挖掉,最省劲儿的方法就是用炸药炸,然后将炸起来的冻土块背出去。但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雷管炸药等物资非常紧缺,大多数冻土是靠人工利用镐钎、箩头等工具刨、挖、背、抬完成的。
工地上没有水裤等物品,工人就光脚踩在几十厘米深、寒冷刺骨的冰凌水中挖泥水方和冻土,不少人因此落下了关节炎、腰腿疼等疾病。工人们住的是简易工棚,地上铺的是湿柳枝、麦秸。每天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工地上提供的伙食就是菜粥,有时候工人还吃不饱,基本上处于半饥饿状态。一些人的肩膀被扁担压得全是血泡。血泡烂了,血水就顺着胳膊往下流。大家谁都不说苦,不喊疼,咬牙坚持干活,发誓要在河套大地创造奇迹。
面对困难,河套人民不退缩,大家苦干实干,争当模范。“英雄担”“老虎队”“铁姑娘战斗队”“穆桂英排”……这些响亮的称号背后是当时河套挖渠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
临河丹达公社前进大队的李国栋是公社的民兵连长,他把大队的90位民兵编成一个挖渠连。为了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他想出了用木头架子背冻土块的方法。木头架子绑在身上,受力均匀,不直接磨压后背,每人每天能背4立方米冻土,效果立竿见影,连队成为全县工效最高的施工连,李国栋被评为全县的劳动模范。
杭后光荣公社副社长王巨才和工人在一闸上挖临时口工程时,他的孩子掉进水池不幸淹死了。为了早点完成任务,王巨才强忍悲痛,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他们公社提前20天完成了任务。王巨才被工地评为特等劳动模范,他带领的突击队被评为“老虎队”。
五原县巴彦公社23名体格健壮的妇女编成了一个战斗排,因表现突出被命名为“穆桂英排”。她们克服了各种困难,2个月完成土方2768立方米,平均每人每天出土方4.2立方米,比男劳力平均工率高1立方米。她们每天还抽空学习文化知识。
五原还有个五姑娘“穆桂英小组”,该小组到工地56天,爱劳动的名声震动了全县。姑娘们是五原县永利人民公社光胜大队一小队村民,平均年龄17岁。大姐傅翠兰有文化,能说会干,办事老练;二姐高素英是个急性子,事事要争先;三姐张玉芝、四姐郭爱英胆小,一说话就脸红;小妹妹史爱云,个子高,力气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