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报告中提及兴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和开挖总干渠等大型建设项目,为制定河套灌区的长远规划指明了方向。
在筹划推进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同时,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原巴彦淖尔盟盟委做出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加快河套灌区骨干渠道工程配套步伐”的决定。这个决定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河套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施一次重大的水利变革。
1958年11月15日,在党和政府的号令下,2.3万人组成的第一批开挖总干渠的劳动大军,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挑着箩筐向黄河边挺进,开启了总干渠土方工程的施工任务,打响了西起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东至包头市东郊的总干渠开挖战役。
“农闲大搞,农忙小搞,固定人数长搞”,这是当时盟委为了确保巴彦淖尔农牧业正常生产制定的施工策略,总干渠的土方工程施工时间定在了冬春农闲时。
由于效率低、进度慢,工程进行3个月后便停了工。
工程指挥部全体委员开会研究后决定:公社、大队以作业区为单位,按军事化组织设团、营、连、排、班,以“大兵团作战,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尽快完成任务。
工程开工后,原巴彦淖尔盟水利局技术科和总干渠工程办公室负责施工测量。当时测量任务重、时间紧,测量的工作人员背着仪器,拿着塔尺在渠线上巡查,既要测渠挖深度,又得检查渠堤的质量,每天早出晚归,风餐露宿,晚上还得整理一天的记录,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开挖初期,工程遇到了巨大的技术难题。按照“五七规划”中的设计,总干渠宽度应为200米左右,需完成的土方量高达5800万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以完成的。大家束手无策时,水利科技人员康玉龙沿着黄河观察、计算、询问、调研,发现当地土地比降大、水流急。他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了一个构想:将原定渠宽200米修改为50米,水引来后,水流就可以把渠宽冲到200米以上,如此可以节约1/4以上的土方,总干渠就有可能挖成功。
有了方案,工程队添置挖渠工具、小推车及冬季破冻工具、雷管炸药,配备修技工、铁木工及医疗用品。一切准备就绪后,1959年8月25日,总干渠第二次开工,巴彦淖尔投入劳力2.8万人,分配土方量800万立方米。
到达工地后,党员、团员带头示范,一律按军事化管理严格要求,还展开了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公社、大队之间也展开激烈比拼,并设立流动红旗,每10天评比一次。人工挖,箩头担,小车推运,牛车拉运,总干渠就这样开挖了。
在艰苦的施工环境中,大家边挖渠边总结方法,冻土、淤泥、流冰等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多种多样的土办法让施工的效率越来越高。比如,用土生土长的红柳、河柳、枳芨、哈木儿以及麦柴做成叠埽棒来打坝;“立马分鬃法”用在干土上,由中心线向两侧开挖,而“蛇蜕皮法”与之相反,是由中心线向两侧采取分层退合的办法开挖;遇到泥水方时,采用“倒窑子”法,集中力量突击抢挖到设计深度,再把水排入坑内,然后重新另挖一段;遇到冻方时主要采用“黑虎掏心法”,先把冻层打破,在冻层下掏挖不冻的土,让冻层成为悬空层后,再用铁锤锤打,将冻层打掉……这些土办法在工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省时又省工。
历经十年,全线竣工通水
随后几年,总干渠开挖持续进行,河套灌区陆续建成了总干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分水枢纽等建筑物,设立4个分水枢纽,主要作用是输水、配水,解决解放闸灌域、永济灌域、义长灌域、乌拉特灌域的农业及生活用水,最大限度满足各地用水需求。
1963年,总干渠第一分水枢纽竣工,投资272万元,用工15.5万人。该枢纽由泄水闸、船闸、黄济闸及杨家河、乌拉河、清惠渠、南一分干渠进水闸等组成,主要为磴口县的部分土地、杭锦后旗解放闸灌域的土地进行输配水。灌溉面积为153万亩,设计过闸流量520立方米/秒。工程运行后,改善了乌拉河引水不良的状况,解决了清惠渠引水的难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