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来,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遏制了乌兰布和、库布齐两大沙漠东移,发挥了水利枢纽在生态补水、涵养水源、水沙治理、调节洪峰、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两岸人民体验到了绿色发展的力度和生态福祉的温度,带来了边疆安宁、生活富足,带来了湖泊相连、水清沙绿。
第五章 河套灌区的“大动脉”——总干渠
总干渠,俗称“二黄河”,是河套灌区“一首制”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巴彦淖尔市南缘,自西向东横贯河套平原,在黄河以北与包兰铁路平行。1958年,总干渠动工开挖,从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到乌拉特前旗刁人沟,全长178千米,沿黄河横贯河套灌区,1967年与三湖河干渠接通,全线通水。
总干渠以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为渠道引水,到乌拉特前旗三湖河先锋闸止,全长230千米,是河套灌区输水、配水的大动脉,是黄河流域流量最大的人工开挖输水渠道,河套灌区因此成为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滋润着千万亩良田。
总干渠开挖缘起
20世纪初,河套灌区由八大干渠演变为十大干渠,多条开口渠从黄河上引水,基本保障灌溉了河套全部的土地,但同时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方面,各渠道从黄河引水,会受黄河水流大小变动的影响。黄河水量小时,水流难以进入渠道,无法灌溉农田,旱灾导致农民歉收或者绝收;黄河水量大时,洪水漫过渠道,淹没大量的土地、道路,造成洪涝灾害,农业发展迟缓,农民流离失所,损失惨重。另一方面,灌溉设施整体不配套,年久失修,长期处于有灌无排的困境,河套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农民淌水不打地堰,造成大水漫灌,土壤盐碱化日趋严重,当时群众称此为“水臌病”。
来年春季在黄河上“放口”时,引水口还未消融,由于缺乏机械,大量民工进入流动着冰凌的河水里,人工捞出上一年秋天封堵渠口时塞填的麦草、石头和淤泥,才能将渠口疏通放下水。这样苦寒湿重的劳动被当地人叫作“捞渠头”。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各种物力、财力、技术等非常紧张匮乏,河套灌区没有调水闸门等水利建筑和设施,更没有控制水量分配的水利枢纽,各干渠主要采用简陋的草闸和传统技术,加之对泥沙、水量管控不精细,遇到洪水、凌汛等,就会发生各种灾害。
随着引水问题越来越突出,河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定并通过了“五七规划”,根据规划决定兴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开挖总干渠,抗御水旱灾害,提高灌区灌排能力。
总干渠开挖经历了十年。
1957年,北京水利勘测设计院提出内蒙古黄河流域第一个水利规划,即“五七规划”。
1958年11月15日,总干渠土方工程第一次开工,施工在冬季,为期3个月,完成土方量208万立方米,用工86万个。
1959年2月,总干渠土方工程因缺乏炸药和破冻工具等被迫停工。
1960年,总干渠在拦河闸下从黄河引水,缓解解放闸及永济灌域灌溉用水问题,开挖临时口。
1961年,总干渠进水闸建设完成,结束了河套灌区自流引水历史。
1962年,根据《黄河总干渠首电站至二闸排水沟技术施工设计》,总干渠首电站至第一分水枢纽左侧截渗沟正式开挖。
1963年,改建解放闸,总干渠第一分水枢纽(简称一闸)建成。
1964年,扩建总干渠128千米以下的渠道断面工程。
1965年,建成乌拉河、杨家河、永济渠、北边渠等排水涵洞,从而扩大排水沟受益面积。
1966年,总干渠163千米的红冈补隆村汽—10公路桥完工。
1967年,总干渠土方工程全线竣工通水。
不等不靠,打响总干渠开挖战役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