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21)
发布时间:2024-06-11 11:04:44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关键时刻,李好收建议大坝每加高一段,就用柴草护面,防止冲淘。试验成功后,办法迅速推广开来。又经过3天苦战,坝堤终于安全了!

  后经粗略计算,这次截流施工完成土方14万立方米、石方4000立方米,动用柴草322万千克、铅丝40吨,工日23万个。

  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人们万众一心,干成了一件看似难以完成的大事。这背后,是广大党员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风雨无阻、肩挑人拉、土法上马,同时又大搞科技革新,用汗水甚至生命书写的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施工过程中,为了早日完成任务,人们常常加班加点,不分昼夜。有的人肩膀磨破了皮,鲜血染红了衣服,也顾不上抹药。炎炎夏日,人们冒着高温暑热奋战在工地上,汗水顺着脸颊、脊背直流,衣服湿漉漉地贴在身上。许多人脸上、肩膀上被灼热的太阳晒出了一块又一块瘢痕。寒冬腊月,人们一车接一车地拉石头,砌石头,手浸在冷水里,逐渐变形。一些人更是为这项伟大的工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历史必将记住他们!


大闸锁蛟,岁岁安澜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后,当年灌溉土地31.33万公顷,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越性。它的建成,结束了黄河水进入河套地区无工程控制的状态,是河套水利建设史乃至内蒙古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根治和开发黄河28项水利建设工程之一,是迄今为止在河套灌区修建的最大水利工程。

  自从有了这座“万里黄河第一闸”,河套地区多年来无坝引水、不能控制水位流量的落后面貌改变了。“一首制”引水期盼终成真。河套的农业和经济也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的建成投运,改变了引水条件,使灌区发生了多项变化。

  1954年至1960年的渡口堂水文站和巴彦淖尔有关资料显示,无坝引水期河套灌区平均年引水量为32.6亿立方米,年引进沙量为2820万吨,干渠平均引水含沙量9.62千克/立方米,入渠含沙量大于黄河水。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后,两岸灌区1961年至1988年的平均年引水量为52.13亿立方米,干渠年引进沙量1239万吨,干渠平均引水含沙量2.38千克/立方米。灌区引水量比无坝期增加了近60%,进沙量比无坝期减少了56%。

  无坝引水期,每年人们都要修整渠口,进行渠道清淤。据统计,1954年至1960年,灌区各级渠道平均年清淤量达656万吨,每亩灌溉面积负担1.46立方米,每年挖渠口修闸、清淤用工约200万~300万工日,用埽料柴草几百万千克。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的建成,解除了群众在这方面的负担和痛苦,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仅修渠口清淤,历年即可节省六七千万劳动工日,由此解脱的劳力用于农田精耕细作上,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经济发展。

  作为黄河干流上唯一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防凌、供给城市及工业用水、水力发电、交通旅游、生态补水等综合效能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闸坝工程,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自建成以来,历经1964年、1967年、1981年3次洪峰超过50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以及1988年、1993年、2002年、2004年特大凌汛考验,使河套地区未受洪水侵害。枢纽的防洪工程除保证磴口县乃至整个河套地区的度汛安全外,还保证了包兰铁路、110国道、电力线路、通信光缆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度汛安全。

  有了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灌溉引水有了保证。灌溉适时,灌溉面积自然逐年增加。枢纽建成后,河套灌区的灌溉面积由建闸时的562万亩,发展到如今的1154万亩。河套灌区也成为与四川都江堰灌区、安徽淠史杭灌区并驾齐驱的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有绿洲”。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通过灌区纵横交错的灌排水系统,日夜滋养着河套灌区和黄河南岸灌区,助推灌区实现了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三大历史性跨越。“一首制”引水,使灌区引黄用水有了保障,让黄河成为造福两岸人民的幸福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