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北县王锦云到独立营王在为,从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众多战士,到政治宣传动员群众中遇害的党员干部,无不以生命作为代价筑起保卫新生政权的正义的铜墙铁壁。在死亡或者有可能牺牲的考验面前,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无数革命先烈在敌人的屠刀面前而无惧色,视死如归,表现出革命的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数革命先烈,他们年纪轻轻闹革命,就失去了性命。就因为从他们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天起,就抱着为革命而牺牲个人生命的准备和决心。坚强的意志来自坚定的革命信仰,来自对党的事业、对革命的事业必胜的信念。我们从来都是坚定乐观地相信,即使自己牺牲了,后面一定会有更多的共产党人走上前来,接过牺牲者的使命,继续把革命的事业进行到底。既然如此,革命胜利势所必然,烈士鲜血不会白流。有了这样乐观而坚定的信念,我们在死亡面前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没有恐慌,没有退缩,决不失魂落魄。王在为为了迎战顽抗的黑恶势力,视死如归走向死亡。为着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冲锋在前,为人民大众谋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光荣的、伟大的,也是生之为人本当引以骄傲和自豪的。在我党三十年的革命历史上,那些做了叛徒和逃兵的人们当中,绝大多数都存在着畏惧牺牲的心态。他们不愿意为了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连牺牲一点个人的利益都不愿意。这样的人当然做不了革命者,更做不成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在革命志士被反动派逮捕之后,反动派用生死威逼利诱革命者的说辞是:你们都有大好年华,为什么不能享受这样美好的人生呢?你们难道不为你们的将来好好想想吗?你们这么年轻轻地就死去了,难道不可惜吗?即使你们的革命会成功,但在胜利到来的时候,你们却再也看不到了,这不令人遗憾吗?在坚定的革命者看来,这样的说辞完全没有什么力量,因为他们自身具有强大的坚定信念,因此就能做到不为所动。一个共产党人,是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生死考验是最难抉择的,然而也是最最光荣崇高的。王在为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金奋勇排长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米仓七烈士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无数在河套剿匪斗争中牺牲的战士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绝不会辜负中国人民的明证,这就是社会主义必定战胜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一切腐朽阶级的根本保证。让我们高举继续革命的伟大旗帜,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直至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彻底胜利。”
由于群情激奋,会议一下子开成了声讨阶级敌人罪恶行径,决心以更加坚决行动剿匪肃特的誓师大会。会后,王三为按照父亲意愿,就在王家屋后一块空地打了墓坑,将王在为安葬。安葬之日,部队特派人送来一块石碑,正中镌刻“王在为烈士之墓”魏碑体字样,旁侧又刻有一行颜体方正小楷:“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怀着对烈士的无限痛惜与怀念以及对旧恶势力的刻骨仇恨,指挥部一面与地方政府合力进行群众工作,发展训练民兵,各地先后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匪属座谈会、保甲长会等,发动群众劝匪投降自首,声明登记。在上下联动全民参与下,仅用半年时间,就扣捕土匪、恶霸、逃兵数百人。一面侦察匪情深挖线索,确定对象,进行扣捕。对匪首惯匪坚决镇压,分批次枪决示众。阴谋杀害王在为的匪徒闫福猴,作案后一直藏身在章家庙一带,后在当地民众的检举揭发下,被公安人员扣捕,押解到陕坝枪决正法。
第五部 挥师
第一回:军政委调集大部队 毕力格出任总指挥
匪患与驻军叛乱叠加在一起,使河套的剿匪斗争形势更加严峻,打掉敌人嚣张气焰,安定人心,绥靖治安,刻不容缓,万众瞩目。陕坝地委再三向绥远军政委员会说明利害,请求调兵遣将,加强剿匪力量。绥远军政委员会下令调集蒙骑4师10团、12团、37军,109师327团陆续进套剿匪,组成一支上万人的剿匪联军,任命蒙骑4师师长毕力格巴图尔为总指挥。陕坝军分区参谋长刘生恺问题得以澄清,重新回到剿匪指挥部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驻军108师副师长唐文生同时任副总指挥,在陕坝专署和各县公安机关、民兵组织的配合下,开始大规模剿匪肃特。
刘生恺在调任陕坝军分区之前,正是在蒙骑4师任政治委员,与师长毕力格是老搭档。就在解放前夕,还曾一起参加解放包头追剿残匪的战斗。刘生恺清楚记得,1948年10月间,骑4师在公庙子与向北逃窜的西公旗郝游龙骑兵保安团遭遇,发生激烈战斗,打死打伤敌人100多人,俘敌一部。包头保安队、警察大队、地方自卫队西逃至三湖河畔,被我4师骑兵追上,毙敌80多人,俘获40多人,赶入河中淹死不计其数。在卧羊台和西山咀桥追击敌人,敌人放火烧毁木桥,毕力格师长不顾生命安危,冒着浓烟烈火率部猛冲,待部队刚刚过桥,那大桥就轰隆垮塌。在长期的对敌作战中,他们相互建立了深厚的战友之情,生死之谊。此次在陕坝剿匪指挥部再次聚首,就如亲兄弟久别重逢一般。二人倾身相拥,涕泪交流。新组建的剿匪指挥部,一个领军有方号令如山,一个足智多谋熟悉情况,真是珠联璧合,如鱼得水。
陕坝地委书记沈新发主持了剿匪指挥部成立大会。他发表讲话说:“河套地方是通过和平谈判直接进入新社会的,是通过‘绥远方式’获得解放的一个特殊地区。‘绥远方式’的实践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历史上写下的重重一笔,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今后解决这一百万国民党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绥远方式’是有意地保留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让它原封不动,或者大体上不动,就是说向这一部分军队作暂时的让步,以利于争取这部分军队在政治上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保持中立,以便我们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的主要部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例如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再去按照人民解放军制度将这部分军队改编成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提出的绥远方式,驻守绥远的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将军和时任绥远省主席、华北剿总绥远指挥所主任董其武将军的率领下,于1949年9月19日携绥远省军政人员宣布和平起义。‘九一九’起义标志着绥远广大地区的和平解放,得到绥西地区军政要员、各界人士和广大军民的衷心拥护。但使军队解放军化,地方解放区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任务十分艰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