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20)
发布时间:2024-06-07 10:32:54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工程技术人员一面采用分块开挖的办法减轻井点排水的负担,一面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利用水利部给调来的一批管材和真空泵,自己配套制造出了20套井点排水设备。工人们夜以继日地抽水作业,终于保证了正常施工。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38.5万立方米的土方量是用“西锹”挖出来的,每日挖基的最高纪录是8000立方米,而运土的工具就是人担的箩筐和两轮胶车、板车、手推独轮车。

  “大干红五月”、奋战暑热、鏖战寒冬……1961年初春,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拦河大坝、进水闸和库区围堤等工程顺利完工。此时,最为关键的黄河截流工程摆在了人们面前。

  作为预留段,一段600米宽的黄河主河道要在最后集中全力截堵,强逼河水经拦河闸下泄,这就是枢纽截流工程。这是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项目,也是河套灌区的引水龙头工程。截流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当年几百万亩(1亩约为666.7平方米)耕地的灌溉。

  经过深入周密的调查和对灌区特点的具体分析,又结合工地现场和黄河历史情况,指挥部初步确定1961年3月20日左右截流施工,5月15日左右合龙。为什么选定这个时间呢?因为此时正是黄河枯水期,对截流有利。

  1961年3月16日,指挥部一声令下,各地的群众源源不断地把柴草运送到工地上来。人们就地取材叠柴埽,同时开挖引河,引导河水过闸,减轻截流工程的压力。各旗县指挥部开展“出满勤、超定额、大搞红旗竞赛活动”,拦河闸工地上热火朝天。参与施工的人们夜以继日地加工埽棒,先用柳梢、芦苇、枳芨一类的“软料”分层铺匀,再分层压上碎石和土料,穿上大绳,最后像卷帘子一样,齐心合力紧紧推卷,捆扎成埽棒。

  每根埽棒4~5米,直径1~1.5米,重3~5吨,随时装船运往工地。

  3月24日,人们先用压埽法。层草层土从两岸向黄河进占,再改用埽捆和草料相配合的办法加速进占。由于此时黄河水浅流缓,上游水库正在蓄水,流量不大,很快就把水宽度面由480米缩到了125米。

  4月11日后,由于上游水库蓄水期已过,黄河水流量不断上涨,流速增大,再加上在北京定制的拦河闸闸门因尺寸太大,超过了车皮宽度,迟迟运不过来,向黄河的进占只能先停下来。

  截流指挥部从全局考虑,决定趁这个时机集中力量加厚土坝,巩固后方。但是由于黄河水流冲刷力很强,龙口河底和大坝龙口两端受冲淘。河床受冲刷严重就会影响堤头稳定,使截流难以实施。为此,指挥部必须采用预进占护底,降低截流难度。

  有人提出用柳笆子护河底的方案:在笆子上边缘系上草石袋加重,把它沉入水下,再用铁锚和铁丝加以固定。结果,一试不行。工程技术人员李好收根据以往的经验,一次次地实验,探索出了一个好办法——沉埽棒铺底,用铁丝笼装石头来固定埽棒。这个办法和之前用柳笆子护河底的办法配合进行,获得了成功!

  5月5日,人们开始从两岸码头用埽棒平铺进占。每个埽棒需要20人左右才能推动。伴随着两岸码头上指挥员的口号,众人同时推动,让埽棒平衡滑落入水,沉放在适宜的位置。沉入水下的埽棒有很强的耐冲刷性,达到了护底的目的。

  护底的难题解决了,向前推进的速度大大加快,龙口一天天地缩小。

  1961年5月13日,龙口上游水流逐渐减小,指挥部抓住截流的最有利时机,果断决定当晚6点合龙口。

  那一夜,工地上灯火通明,人们精神振奋,丝毫感觉不到疲累。

  同样心情不能平静的还有乌兰夫书记。从截流开始,他就一直在等消息。夜里11点,接到截流成功的喜讯,乌兰夫书记非常兴奋,当即给巴彦淖尔发来贺电,向昼夜奋战在截流一线的全体人员表示慰问。

  就当人们沉浸在截流成功的巨大喜悦之中时,问题出现了。

  由于黄河水位高,风浪大,水流冲淘大坝严重,工地上紧急集合大批劳力,昼夜抢工。每天有几千人往大坝上运土,却不见坝增高,因为土大部分被水冲走了。这样下去,合龙的大坝还有被淘垮的危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