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19)
发布时间:2024-06-06 11:14:52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此外,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工地上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利人,比如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就先后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和数百名工人前来支援。苏联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也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帮助。

  这些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者们吸取了河套人治水的丰富经验,以更大的气魄开始了治水的努力。

  这项工程包括建设2100米长的拦河大坝、18孔拦河闸、9孔北岸干渠进水闸和导流堤、节制闸、泄水闸,以及装有4台机组的北岸总干渠水电站等。闸身总长325.85米,纵贯黄河两岸。除了保证灌溉,它还兼有保证下游工业用水、防洪防凌、连接包头至银川公路交通等重要作用。

  在那个机械化不发达、很多时候需要肩挑背扛的年代,工程建设者们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进水闸的建设任务,这也是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主体工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拦河闸围堰工程于1959年10月28日开始施工。

  水利工程建设中,围堰是指为建造永久性水利设施而修建的临时性维护结构,为的是防止水和土进入建筑物的修建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通常,围堰高度要高于施工期内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

  拦河闸有18孔闸室,其中的15孔位于黄河主流的河床中,施工时必须先修筑围堰,迫使主槽河水让位,再进行排水。而黄河水流汹涌,河床易冲淘,这就给围堰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更大的困难还是工地上运输工具少,块石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如果用土石围堰,就需要远距离运输大量块石,既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又耽误工期。因为围堰工程必须在来年黄河凌汛前完成。

  这时候,对古埽工技术有研究的总工程师赵家璞提出,可以采用当地群众埽工治河的经验,施作“草土围堰”。

  草土围堰是用一层草一层土、再一层草一层土,在水中逐渐堆筑形成的挡水结构。麦柴和稻草是修筑草土围堰的主要材料,而这些材料在河套地区可谓非常丰富,可以就地取材。

  经过反复试验,富有韧性的草捆随着黄河河床的变形而逐渐沉实,很适应拦河闸的软基筑坝,而且这个方法施工简单、易于操作。时值冬季,还可以利用冰道运输,在冰面上卷埽捆,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节省了工程投资。最后经计算,长1240米、宽12米的围堰施工共用了600万千克柴草,开挖12.5万立方米土方,这些都是靠人工完成的。

  天寒地冻,人们在工地上忘我地劳动,甚至开展起了超定额红旗竞赛,只为提高劳动效率。每天超强度的体力劳动,民工们的饭量大得惊人,粮食配给远远不够。最困难的时候,工地上的存粮仅够两三天吃。乌兰夫书记特别关注此事,于1959年12月15日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专门听取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1960年的春节,人们是在水利工地上度过的,没有休息娱乐,有的只是人们把黑夜灯下当白天,争取一天当两天,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紧张施工的火热场景。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1960年2月底,围堰工程终于初步完工。

  没等封冻的土层完全苏醒,1960年3月8日,拦河闸基坑就动工开挖了。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基坑施工是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根本。拦河闸基坑开挖,深度要求达到黄河河床以下6~7米,比正常黄河水位低10米左右;再加上闸基开挖地三面临水,渗透相当严重,对基础开挖极为不利。

  为了防止塌方和地基承载能力下降,必须做好基坑降水工作。因此,基础开挖首先要应对的大问题就是排除渗水,降低水位,控制流沙。

  水在砂土中渗透而将砂石带走的现象称为流沙。施工中流沙一旦出现,土层就会完全丧失承载力,致使施工条件恶化,严重的会引起塌方。那么怎么控制流沙呢?水利技术人员经过研究,决定采用井点降水和明排抽水相结合的办法,人工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基坑底面以下。地下水的渗流向下了,水再不能渗流入基坑内,就可以有效防止流沙发生。但是施工物资缺乏,器材又难以置办,排水设备根本不能满足需要,怎么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