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对这项工程很重视,将其列为部管项目,并组织工作组实地查勘,帮助研究“四首制”规划。经勘查研究后,工作组和水利部同意黄杨闸工程按计划进行,但要求按“一首制”引水方案修改设计,尽可能将来与尚未定址的“一首制”引水枢纽和总干渠工程结合起来。水利部考虑到黄杨闸工程处技术力量薄弱,派水利专家陈子颛驻工地帮助设计和施工。为了与“一首制”相结合,黄杨闸闸址被移到旧闸址西南2千米处。1950年5月黄杨闸工程正式开工,1952年5月工程竣工,竣工典礼上黄杨闸正式更名为解放闸。
解放闸的修建,标志着杨家河的历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时至今日,杨家河依然流淌于黄河与阴山之间,灌溉面积65万亩,灌区内人口10余万。
杨家河的开挖,对河套灌区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第一,杨家河的经济效益好。它的灌溉面积逐年增加,例如1928年灌溉面积1300顷,到1931年即已达到1800顷,总有效灌溉面积可达到3000~5000顷。该渠的渠系配套设施逐步改善之后,发展潜力很大,成为河套西部旱涝保收的一块粮食基地。
第二,杨家河处于河套灌区黄河上游的优越位置,引黄条件比其他干渠好,杨家河挖成之后,无形中在西部干渠组合上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后续兴建的“引杨济黄”工程,弥补了黄济渠水量的不足,同时又促进了西边乌拉河的开挖。
第三,实践证明,杨家河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益。当时杨家河灌域百里上下沙阜连绵,已经中度沙漠化。乌兰布和沙漠东侵速度加快,并淹没了乌拉河,迫使黄河主流南移改流南河。河套地区的人们已感受到风沙的威胁,但无计可施。开挖杨家河,引进黄河水,绿化两边土地,就等于有效地在西边沙漠边缘建起一道绿色屏障,保护了河套灌区,其历史功绩是长远的、巨大的。
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曾把绥远省政府设在陕坝镇,作为绥远西部的抗战根据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陕坝镇所在的杨家河灌域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就地解决军需民食较为容易。尤其杨家河的地理位置较为险要,西为乌兰布和沙漠,北为狼山,南为黄河,沿黄河往西是通往宁夏、甘肃的唯一通道,易守难攻。所以日本侵略军先头部队一遭反击,即迅速回撤,以免被拦腰歼灭。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傅作义即迅速制定修复水利计划,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他调派军力,对杨家河进行了重点整修,如干渠清淤,修建10多座草闸,竣挖退水渠,在口部修建黄、杨接口工程等。傅作义在用兵紧张之际独对杨家河如此重视,当能看出杨家河保障军需民食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经新一代水利人的努力建设,杨家河发挥了更大作用。截至2023年,杨家河的灌溉面积达到了65万亩,灌区内阡陌纵横,沃野千里,百姓安居乐业。
杨家河从历史走来,一路风雨,跨进现代,肩负未来,步入新的辉煌。
第四章 “一首制”梦想成真——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
素有“万里黄河第一闸”之称的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是亚洲最大的、黄河上唯一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在这里,黄河水一部分沿着主河道奔流而下,一部分浩浩荡荡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进水闸奔向河套灌区,浇灌千万亩良田。它是河套引黄灌溉辉煌历史的展示台,是了解河套悠久农耕文化的窗口。
“一首制”,从梦想到现实
“一首制”就是一个灌区只有一个口子引水,好处是能带来稳定并可靠的引水、输水与配水。但在河套地区,几代人殚精竭虑几十年,“一首制”的梦想还是未能实现,直至新中国成立,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行。
100多年前,河套灌区至少有“八首”,后来成了“十首”,多条开口渠直接从黄河引水,问题很多。
一是,黄河主河道常常摆动不定,各个口子都不敢耗巨资建设坚固永久的闸门工程,这就造成引水时不能准确地调控渠道中的水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