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14)
发布时间:2024-05-29 10:43:48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杨家河是杨家祖孙三代人前后30余年所开辟,其中第一代和第二代人起主要作用,第三代人起辅助作用。杨家第一代杨满仓、第二代杨茂林为开挖杨家河的代表人物。

  杨家为何在现址处开挖渠道?有资料记载,杨茂林偕其弟杨春林等一行,周游河套考察地情、水利,至乌拉河畔以东的地方着重审度河流水势,打算和其父、叔共同开挖杨家河。原来,在这里开一道新渠,是因为其他地方都已开发,只有这里是一片空白;当时协成乡至四坝以东的地方(今杭锦后旗头道桥镇、二道桥镇境内区域)都是处女地,遍地荒野,野草一人多高,畜禽粪便盖地一层,土质极为肥沃;而且杨家人居住在这一带,在家乡搞建设地利人和。

  杨氏族人决定开挖杨家河后,面临重重困难,比如方案如何制定,大量工程土方如何完成,土地关系如何协调,经费如何筹集等。好在杨家人在筹划开河之时就在施工技术、资金物质、人员组织等方面做了一定准备,加之他们治水经验丰富,因此独家挖渠很快进入实施阶段。

  杨家河是河套的十大干渠中长度、流量和灌溉面积较大的一条。1917年至1927年,杨家两代人前赴后继,历经十年,终于挖成杨家河主干渠。这也是杨氏家族历经艰险的十年。

  1916年秋,杨家与王同春共同勘定了杨家河渠线,决定废弃杨家河口,在黄河杭锦旗马场地新挖渠口,自杭锦旗甲登巴庙至哈拉沟后分为两支,一支经澄泥圪卜、三淖河入乌加河,一支经哈拉沟、白柜入乌加河。

  1917年春,杨家河工程正式开工。

  1918年,干渠挖至哈拉沟(今头道桥联丰村一带),将新干渠临时接入大沙沟,并派渠工随水疏通大沙沟被风沙淤塞段落,以利用水的深沟冲刷力量拓宽渠道。

  1919年,干渠挖至杨柜(今二道桥镇)大坝附近,将沙沟作为杨家河的天然退水渠。截至1921年,共挖配套子渠23道,以灌溉二道桥东及刹台庙等土地。这一年杨家河开至杨家总柜所在地二道桥附近,工程已经过半,杨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杨家河已经放水灌地的水租不足以支付开渠工款,杨家不得不变卖家产和妇女首饰,还是不够支付工款,又不得不向大户和教堂高息贷款。

  1920年,杨春林将个人积蓄的白银3.2万余两投入工程,开挖了老谢支渠及其子渠41道,初步解决了刹台庙至老谢圪旦一带的土地灌溉问题。

  1921年,因鼠害严重,水租、地租收缴数量减少,出现了渠工工资和债息两亏的困难局面。杨家无奈,只得将干渠工程进度放慢,优先开挖支渠,尽快扩大灌溉面积,千方百计增收水费与地租,确保干渠的开挖工程继续进行。虽然1920年、1921年是杨家河开挖异常艰巨的两年,但杨氏举家坚定意志,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坚持工程不停顿。

  1922年,干渠挖至蛮会退水渠。这一年,因施工不利,杨米仓受劳病故,时年53岁。杨米仓是第一位为杨家河开挖事业献出生命的杨氏族人。

  1923年,干渠挖至三淖梢退水渠。这一年,杨满仓因积劳成疾,不久去世,时年64岁。杨茂林、杨春林等杨氏兄弟承父辈遗志,继续开工挖渠不止。

  1924年,杨家投资白银2.8万余两,完成了三淖支渠及其配套子渠70多道,初步解决了甲登巴庙至白脑包一带土地的灌溉问题。

  1925年,杨家河干渠挖至三道桥附近。杨家投资白银8万余两,使1922年开工的蛮会支渠及其配套子渠73道的工程胜利竣工。

  1926年冬,杨家河干渠开挖至王栓如圪旦以上,接入乌加河。至此,长达64千米的杨家河干渠全线贯通。渠虽成型,但因正梢地势偏高,水流不畅,难以泄退余水。在杨家河即将全线贯通之际,杨茂林猝然患中风而去世。杨茂林去世之后,其二弟杨春林、三弟杨文林等接着施工,当年将干渠挖到王栓如圪旦以北,接入乌加河。

  1927年,杨氏为了解决杨家河干渠的退水问题,一方面将干渠西侧的三淖支渠梢部接入乌加河,另一方面接着开挖蛮会支渠梢部,使其接入乌加河,双流退水均通畅。历时十载,杨家河主干工程至此基本竣工,灌溉面积300顷(1顷为100亩,100亩约为6.7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