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也是一种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衡量城市软实力的社会资源。巴彦淖尔市作为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丝绸之路建设的枢纽,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等在这里融合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河套文化,共同构建了一座独特而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宝库。
目前巴彦淖尔市的语言资源宏观上来讲主要包括语言的本体资源和衍生资源两类。其中语言的本体资源包括: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构成的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本体资源;以谚语、歇后语、串话为代表的口头语汇材料;以民歌、二人台为代表的戏剧曲艺;还有地方志书、谱牒资料、契约文书这样的地方文献语言资源。衍生资源包括语言知识、语言人才、语言艺术、语言技术等。在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和高质量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巴彦淖尔地区特色语言资源也面临着搜集、保护、开发、利用的紧迫要求和历史使命,因此如何科学地开发、利用好这些语言资源,解决好语言文化历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语言保护、语言学习、语言信息处理和语言服务等需求,是巴彦淖尔地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做好方言本体研究
充分挖掘语言资源多元价值
对巴彦淖尔地区语言的调研,除对现有全部语言的类属、分化、分布、结构等本体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外,还需要对其使用状况、相互关系、语言规划及其执行等相关情况展开详细的摸底调查和跟踪观测,特别是深挖地域文化的优质载体——方言。巴彦淖尔地区的汉语方言属于晋语大包片和五台片(《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2012),是清朝“移民实边”政策影响下晋语势力向北扩展的结果。对其开发利用,有助于了解语言国情、保护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增强社会认同感、建构地区形象、促进经济发展。例如,一些饱含福善喜庆观念的方言民俗词语展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趋吉避凶的吉祥文化。生育民俗词语中“圆锁”一词,指小孩在十二岁举行的生日仪式。十二被看作奇特而吉利的大数,《左传·哀公七年》记载“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故有十二时辰、十二个月以及将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联系在一起形成的十二生肖,而十二岁正是过完了人生第一个生肖轮回,选十二岁“圆锁”,寓意圆满、圆通。再有“面圐圙”一词的产生是文化交融的结果。“圐圙”是蒙古语音译词,其字形是口中有“四面八方”,指围起来的草场或土地,有“围栏”之义,进而可引申为圆满之意。而“面圐圙”正是借蒙古语“圐圙”之义和汉语语素“面”组成的合成词,组合之后更显生动形象,“面圐圙”是圈状面点,在孩子过百岁或十二岁圆锁时象征性套在孩子身上,寓意圆圆满满,给孩子最完美的祝愿。
目前,巴彦淖尔地区的方言调查缺乏大框架统摄下的集中调查和综合论述,还没有在统一的提纲下对语音、词汇和语法材料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所以就导致了很多论文著作中以临河区方言代表整个巴彦淖尔方言或河套方言的情况,忽视了巴彦淖尔各旗县的内部差异。方言研究过程中术语的不规范、不统一会削弱本地方言在学术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因此,接下来要产出更多高水平的论著,结合地理语言学绘制方言地图,揭示各旗县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做好方言本体研究。
重视语言景观调查
助力城市软实力提升
语言景观指现实环境中出现的所有语言实例,包括用于公共服务的语言标识(如街头、建筑物上的指示或引导信息)、商业标识(如商店标牌、广告展板、旅游引导语)、展示性标识(如横幅、海报、标语),乃至私人空间呈现的个人标牌(如衣服或手提袋上的图文)。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和城乡现代化建设,巴彦淖尔地区的各类语言景观不断丰富,语言标志设计更加巧妙,标志质量逐步提高,其中官方宣传性标牌和商业标志的变化最为突出。这些语言景观凝聚了城乡发展建设的时代记忆,表达了群众对于高质量生活的美好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但是,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语言标牌是否需要统一、文字类型如何选择、字体大小如何确定、语言景观与周围环境如何和谐融合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景观规划和治理,一直是城市规划和治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调查、能展示河套文化内涵的语言景观调查、商业圈语言景观、口岸城市语言景观的调查是可以服务于城市语言治理、城市形象构建的。
开发本土语言资源数据库
推动语言文化资源转化创新
语言资源平台能汇聚展示巴彦淖尔地区优秀语言文化、为公众提供优质语言文化公共服务。开发巴彦淖尔本土语言资源数据库以及共建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等,借力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呈现、多语言交互和云化网络等新技术,尽快建立跟纸质文献和电子数字化互动的方言信息资源库,可以实现听觉资源的永久保存和开发利用。特别是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如何利用内蒙古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加强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这是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以及传播和弘扬北疆文化的重要视角。巴彦淖尔市的甘其毛都口岸是重要的跨境经济合作区,面向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地域文化教学探索,特别是广告语言及商务谈判语言的应用、商务汉语教学实践及商务汉语教材的开发和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将河套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以此为契机建立河套文化数字资源平台,能有效实现与纸版内容的互动,引导国内外受众通过巴彦淖尔这扇窗户更深入地认识并了解真实、生动、立体的当代中国,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贡献力量。
此外,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应该聚焦北疆文化中的黄河文化,创新语言文化融入大众的方式。比如充分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和大众传播手段,通过短视频平台、有声表情包等方式讲好“黄河故事”,促进语言文化融入大众生活,激发家庭、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关注;开发地方文化特色课程,增强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活力,对具备潜力的语言资源产品进行开发和推介,打造旅游景点、生态村、生态小镇等语言文化生态园区。当然,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长效工作,还需社会各界共同拓展更为广阔的语言使用空间,持续保持语言的旺盛生命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雷雨)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