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几字弯”书写绿色“三北情” | 沙漠里的追梦人
发布时间:2024-05-15 09:29:42 记者:张静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几十年前,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巴彦淖尔,频繁遭受风沙、洪水灾害,沙进人退,不少村庄因流沙侵害而迁移四散。如今,这里的茫茫沙海变成片片绿洲,绿富同兴的画卷不断铺展。

  巨大变化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坚守和付出。他们中,有带领干部群众建起长达308华里防风固沙林带的“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第一人”杨力生;有一家三代接续奋斗,让碱滩变良田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职工贾克明;有痴迷防沙治沙的“国家林草乡土专家”任二换;有扎根一线28年,把最美青春奉献给沙漠治理的杜永军;有建成全国最大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并带领员工栽植防风固沙梭梭6000多万株的魏均;有走遍杭锦后旗境内乌兰布和沙漠每一条沟梁,带领技术人员在沙漠中闯出一条科学治沙路的段光硕……

  

他们,在沙漠筑起“绿色长城”


  行走在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旧地村前长308华里、宽100米的林带,丝丝清凉沁人心田。

  “这条林带就是杨力生书记带领全县人民营造的。”今年68岁的旧地村党支部书记田金元抚摸着粗壮的柳树说。

  过去,旧地村西面的乌兰布和沙漠一直东侵,吞没了农田,毁坏了房屋,每年还将7000多万吨泥沙注入黄河。1950年,磴口县首任县委书记杨力生上任后,提出“沿沙设防,植树造林,保护沙区草木,营造防沙林带;沿河筑堤,沿堤栽树,营造黄河护岸林带”的倡议。杨力生把家搬到了沙窝里,发明了网格草障压沙的办法,就是先用麦秸和柴草在沙丘上栽成网格状的沙障阻挡风沙,然后在柴草网格内种树。后来,这一沙漠治理办法在全国得到推广。

  当时,杨力生的洗漱间里贴着许多造林知识贴,取名“天天见面”;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苗木的栽培箱;院里种了40多种树,试验成活率和耐旱性。他带领1300多名民工顽强地向沙漠进军,同沙害和水患展开了持久斗争。

  在杨力生的带领下,到上世纪50年代末,磴口县在乌兰布和沙漠东侧营造起一条长308华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基本上根治了流沙,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障了河套灌区粮食安全。在1980年召开的中国九省区沙漠会议上,杨力生被推选为中国沙漠学会副理事长。如今,乌兰布和210万亩沙漠披上了绿装,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杨力生是磴口县有组织有计划封沙育林第一人,是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的精神也在激励着一代代治沙人。

  初夏时节,位于临河区乌兰图克镇的国营新华林场内绿树掩映、鸟鸣声声,邻近的湖泊波光粼粼,微风吹过,温润清凉。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住着四处漏风的帆布帐篷,吃着清汤寡水的饭,种树工具只有铁锹,但只要集体赶工,大家二话不说就开干,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走在新华林场的林荫间,说起当年种树的事,今年79岁的林场职工贾克明记忆犹新。

  贾克明说,尽管职工们干劲十足,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地在沙地里种树,但受制于恶劣的生态环境及树苗种类少、数量少等问题,树苗成活率始终上不去。1976年,利用到北京学习的机会,他走遍了北京的各大林场,带回了80余种耐旱、耐盐碱、耐贫瘠的树苗。经过实践比对,林场最终选定小美旱杨和新疆杨,并开始大面积种植。

  贾玉林是贾克明的儿子,1982年,他也成了林场的一名职工,和父亲一起种树。在试种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的紫穗槐期间,他和父亲那代人一样,面临困难毫不退却。如今,贾玉林的儿子贾培也义无反顾地选择在林场工作,守护着这片长满了杨树、柳树、榆树、沙枣、柠条、梭梭等,有80多种野生动物和10种鱼类繁衍生息的林场。

  60多年来,新华林场三代人接续奋斗,将一望无际的沙丘、荒滩、盐碱地装点成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的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用青春和汗水构筑起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挖沙沟、铺草、压流沙……走进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在这里,由黏土、沙柳、麦秆、稻草、芦草、合成纤维阻沙带、聚乙烯阻沙网等10多种材料做成的沙障,牢牢锁住了绵延的沙地。

  “林场积极开展‘工程固沙+造封飞’系统治理试验,推动林场成为乌拉特后旗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为了节省水资源、保证治沙造林成果,我们引进滴水灌溉整套设备,安装滴灌设施1800多亩,同时还引进蒙草固沙机、网式沙障铺设机、打坑机等进行固沙试验,有力推进了防沙治沙机械化。”管护中心主任杜永军说,经过几年探索,采用压沙障+沙生灌木造林法逐步扩大绿化面积,进行防风固沙,才有了现在的造林成果。

  杜永军已扎根林草一线28年。在他的带领下,2023年,管护中心种植梭梭2500亩、经济林557亩,完成良种育田100万株、压沙2600亩;在阴山南麓冲积扇区种植酸枣、柠条等原生树种,为荒漠生态治理、植被重建打造了可执行、可复制的建设模式。

  “今年,我们计划种植经济林100亩、梭梭1800亩,接种肉苁蓉5000亩。通过系统治理,实现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持续减轻、林草植被明显增多、沙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望着一片片绿色,杜永军满怀信心地说。

  

他们,与沙共舞点沙成金


  1974年,任二换出生在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乌兰哈少嘎查。大风不断、黄沙漫天是家乡留给任二换最深刻的记忆。

  “因为环境差,地里种啥啥不长,父母穷了一辈子。只有种树才能改变家乡面貌,那我就种树。”任二换说。

  2013年秋天,一直在外包揽建筑工程的任二换带着自己的工程队回到家乡,开始义务种树。刚开始,因为没经验,投入几十万元积蓄栽下的树苗没能成活多少。第二年,带着与风沙搏斗的意志,他寻求林业部门的帮助,先从压沙障、围网围栏学起。他趴在沙地上,一米一米地压紧沙障,戈壁砂石地没有合适的土壤,他拉来新土换上;没有水源,他打井取水……不知干了多少日夜,一棵又一棵,一亩又一亩,终于在不毛之地立起了生命的枝干。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任二换带领村民们硬是在乌兰哈少嘎查的戈壁滩上建起了农田防护林、原生树种抚育基地和2400多亩生态经济林,完成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转变,并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户均年收入由以前的2000余元增长到了3万元~5万元。2023年,国家林草局聘任任二换为“国家林草乡土专家”。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磴口人,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魏均从小的记忆就和黄沙连在一起。

  “不把沙漠治理好,我们就无法踏踏实实生活。但治沙没直接经济效益不行,没效益,就难持续。”魏均说,2003年,他辞职后尝试治沙、开发耕地,并开始探索怎样才能让沙漠绿化事业产生更多经济效益。

  2006年,魏均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经过多年实践,魏均带领员工栽植防风固沙梭梭6000多万株,在乌兰布和沙漠里建成全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多年来,公司共培训农牧民3000多人次,带领当地群众开发沙产业,实现共同致富。

  杭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段光硕对年轻干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也是这句话,激励着他在林业生产中周密合理规划、科学施工,确保造林成活率。

  多年来,他走遍了杭锦后旗境内乌兰布和沙漠的每一条沟、每一道梁,摸清了每一处的立地条件,带领技术人员以双庙地区沙化土地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GPS绘制现状图等,规划出乌兰布和沙漠治理造林作业设计。

  “我们通过取沙腾地打造了以梨、酸枣、新疆大沙枣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园,这也是我们探索出的防沙治沙新模式。”段光硕说。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一代代巴彦淖尔人在治沙播绿中,将继续保持“滚石上山”的韧劲,鼓足“一往无前”的闯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