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 杜永军:将绿色种进沙漠
发布时间:2024-04-10 09:59:40 通讯员:徐容 米乐 文/图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3月底,笔者来到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目之所及,并未见到想象中的漫天飞沙,而是大片大片的绿色,梭梭、樟子松等各类植物一簇簇、一丛丛,镶嵌于黄沙之中,这都得益于一代又一代林场人的努力。

  2023年,已经从事20多年治沙工作的杜永军调任到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担任场长一职,西补隆林场占地面积大,高低不平的沙丘较多,仅场区后就有80亩荒漠地带。刚到这里的时候,同事告诉杜永军,每当春秋两季风沙肆虐时,院子里、窗台上都是厚厚一层的黄土,办公室都能用三轮车推出一车沙子,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

查看苗木长势

  了解情况后,杜永军先是联合林场同事把办公室后面的沙丘全都推平,又选用梭梭、白茨等15种灌木和菌草、甘草、雪菊等5种适合沙地生长的中草药,进行人工繁育和防沙治沙树种选优试验研究。通过大力推广滴灌技术,引入水源,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随时调整用水量,在保证成活率的同时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如今,我们种上了适合这里生长的绿色植物,将80亩荒漠地打造成原生树种试验基地,效果非常好。不仅减少了风沙的肆虐,也改善了我们的办公环境。”杜永军说。

  解决了黄沙覆盖的80亩荒漠地,杜永军又开始规划和思考如何在林场其他沙丘内开展防沙治沙和植树造林工作。之前树种的选择是一大难题,很多树种成林慢、生长周期长,且不适合西北地区种植。偶然的机会,杜永军从网上看到一种常绿树种——樟子松,它根系发达,树干优美、耐干旱且有很好的抗风性。他当机立断,先在林场试种了一部分,效果意外地好,便向上级打了报告后开始小面积种植,成活率都在90%以上。

  不仅要选对种树,还要谈效益,更要种出经济林造福一方百姓。杜永军利用之前已经建设好的11座大棚,结合乌拉特后旗自然环境,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分阶段进行苗木繁育,现在他一有空就去大棚研究树种,查看成活情况,观察草木习性。

  “基地育苗目前已培育出大批梭梭、酸枣等树苗,都是抗旱、耐盐碱、耐贫瘠等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酸枣仁及梭梭上寄生的肉苁蓉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未来几年,这些新栽植的酸枣林、梭梭林将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育苗用的工人都是周边的农牧民,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为造林、用林、护林实现良性循环提供坚实支撑。”杜永军介绍道。

  记者跟着杜永军走了一圈发现,他对于林场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每种树木的习性都能介绍得清清楚楚,他说自己一直很喜欢草木,看到翠绿的树木就觉得心情舒服,心旷神怡。初来新的林场,事情千头万绪,但他的初心始终不改,要为防沙治沙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谈及是什么让他坚持20多年,他回答:“干一行就得爱一行,总要在这片沙漠里做出点成绩,才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