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赋河套
隆记缸坊
发布时间:2024-01-24 11:19:23 文:郎有存(杭后)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缸坊是旧时北方老百姓对制酒作坊的称谓,缸是储酒用的陶瓷大瓮,坊是储酒瓮的仓库,顾名思义,就是制储酒的作坊。河套酒业集团的前身是地方国营陕坝制酒厂,而陕坝制酒厂是在陕坝“隆记”等几个缸坊基础上成立的。但有关“隆记”缸坊的历史还鲜为人知。

  清道光年间至清末,大小地商在广阔的河套平原上竞相开渠灌田,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形成“村庐云屯、鸡犬相闻、万亩田歌、千家烟火”的富庶之地。农业发展和粮食丰收为酿酒业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河套地区有许多冠以“缸坊”的地名,如缸房村(杭后沙海)、缸坊圪卜村(临河狼山)、缸坊梁(乌拉特前旗)、缸坊圪旦村(杭后查干)、杨柜缸坊、缸坊渠(杭后)。可见,河套地区出现缸坊即在这个时期。

  据《河套近代缸坊考》载:“河套地区的酿酒缸坊最早出现在康熙年间,且与旅蒙商有关……更多缸坊的出现则在乾隆之后,是伴随走西口一同出现的。”乾隆四年(1739年),嫁到阿拉善的清廷公主“欲治菜园”,清廷恩准在今磴口四坝一带开荒垦殖,阿拉善旗借此开挖申家河,在乌拉河一带开荒。嘉庆元年(1796年)已开成熟地1190顷,随着大批人口进入和粮食获得丰收,套西地区开始出现星星点点的缸坊。

  据《杭锦后旗沙海镇的缸房村、缸房渠与缸房圪旦》载:要探寻沙海镇缸房村的来历,不能不说到杨家——杨家河的最初开挖者杨满仓和杨米仓,因为缸房村的缸坊是杨家开的酒作坊……1925年在杨家河上开挖了缸坊渠。据此推算,1925年以前已经有了缸坊圪旦,也就是有了制酒作坊。

  关于“隆记”缸坊的创立年代,《河套酒业志》记载:“曾于1932年在陕坝建立的酿酒作坊——‘隆记’缸坊的两位酿酒师傅也受聘进入河套酒厂,使传统的酿酒工艺得以延续传承……”“还聘请了当地陕坝镇‘隆记’缸坊的赵礼(原名赵红仓)。”说明建酒厂初的部分技术骨干来自“隆记”缸坊,某些生产工艺也借鉴了“隆记”缸坊的技术。如包装储运即延续了“隆记”缸坊的一贯做法:用荆条编成篓子,用白麻纸裱里,再用猪血和桐油搅拌起来里外油刷几遍,最终制成不漏不渗、结实耐用、贮运方便的酒篓。

  这一时期是河套地区最为平静、工商业发展较快的时期。据《杭锦后旗志》载,“山西军队第七十师进剿土匪王英、杨猴小,由于筹办军屯垦,根据部队需要在陕坝建立了官办商号,如屯垦消费合作社、源丰粮店、仁发公货店等,均与私商竞争于市场。接着包头市资历雄厚的行商‘广恒西’等十余家商号也先后在陕坝设铺开业。此时期,陕坝大小商号达百余家。而且超越了当时临河县城。”这也说明“隆记”缸坊就是在此期间建立的。

  当年“隆记”缸坊在陕坝小转盘以南铁匠巷子口一带,俗称“一道街”。据《杭锦后旗文史资料选编》记载:“一道街的商号主要经营糕点、烟酒、副食、杂货。”隆记号粮酒店面迎街,后院是碾磨、酒作坊,是前店后厂,其掌柜是傅孜先和祁跃先。隆记号马路对面是“信义牟”缸坊,巷口再往东是“永记”粮店及“永记”缸坊,其掌柜是张逢仁。

  据陕坝制酒厂第一代工人郝文谋回忆,1952年酒厂成立时,共二十几个人,其中一部分来自外地,另一部分来自陕坝当地的几个老酒作坊。酒厂于当年10月正式投产,平均日产白酒约250公斤。

  据原杭锦后旗制酒厂厂长王彦敏回忆,新中国成立前,“隆记”和“永记”号曾是陕坝最大的两座缸坊,资本技术实力雄厚,酒香弥漫街巷,也让陕坝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