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小韭菜“种”出致富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4-01-02 10:35:38 通讯员:刘子欢 文/图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12月的室外寒风凛冽,而在临河区新华镇新丰村五组韭菜基地的大棚内却暖意如春,连片的韭菜绿意盎然、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收割、打捆,一派繁忙景象。

长势良好

收割打捆

  今年52岁的钟建成种植韭菜已经30多个年头了,从明地到平棚再到设施大棚,他都是行家里手。谈起韭菜,钟建成满脸笑容,这一株株嫩绿的韭菜对于他家来说意义非同寻常。钟建成家耕地比较少,全靠种韭菜供养两个孩子。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他对韭菜的感情更加深厚了。只要看到韭菜,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们家种韭菜都是用羊粪混合明沙作为底肥,生长期间也是人工除草,不打农药,是真正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食品。韭菜一亩能产6000公斤左右,均价每斤2元,亩均收入近万元。镇里有固定的销售市场,不出门就能卖个好价钱。”钟建成说。通过种植韭菜改善生活的还有种植大户崔志强。崔志强一共种了70亩韭菜,为了提高韭菜的附加值、拓宽增收渠道,眼光独到的他还发展起了韭菜花加工项目。

  新华镇的韭菜品相好、口感佳、色泽亮,十分畅销。“咱们的韭菜叫‘黑马莲’,它的特点就是叶宽、茎粗、肉嫩、味鲜。产品近销周边旗县及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远销大同、北京、天津等地。”新丰村党支部书记杨飞介绍说,“我们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基地+企业’模式,形成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华韭菜’品牌,仅这一项,村民每年亩均收益2.5万元,一亩韭菜等于10亩大田的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每年秋季,新华镇义德祥和一畦春酱菜厂的厂房内前来售卖韭菜花的村民络绎不绝。村民王玉山说:“今年的韭菜花成色品相特别好,亩产1000多斤,每斤能卖4元。摘完几分钟就能送来,称重后直接拿钱。”依托韭菜种植产业链,过去难卖的韭菜花也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为了保障韭菜花的品质,韭菜花经过筛选机、切割机、清洗机、过滤机一道道工序处理后,投入腌制池制作成韭菜花和韭菜酱。”企业负责人崔志强介绍,成品销往呼和浩特、银川、北京、重庆等地。酱菜厂每年加工韭菜花和韭菜酱2000吨,营业额达40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近300人。

  上世纪80年代,新华镇村民就开始种韭菜。四十年间,新华镇韭菜经历了从大田到标准化温室大棚、由零散种植到示范基地种植、从常规种植到无公害生产、从沿街零售到供不应求、从粗放经营到品牌经营的发展之路。如今,新华镇的韭菜种植面积已经扩展到5000亩。该镇韭菜先后荣获了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 ”称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等荣誉。借助小小的韭菜产业,新华镇百姓过上了美美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