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我市举办“人才沙龙”农高区观摩暨首场“人才沙龙”会员茶话会,来自全市各行业领域、科研院所、有关企业的“人才沙龙”首批会员及“人才沙龙”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者共80人参加。会员们观摩了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等,深入了解了我市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优惠政策,并结合自身工作领域,就如何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建议。会员们纷纷表示,“人才沙龙”为我市各领域人才搭建了很好的交流互动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人才资源共享,构筑了“智慧、多元、进步、创新”的人才“朋友圈”。
赢得人才,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今年以来,我市主动融入自治区“一心四园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聚力赋能”工程“书记项目”,制定实施一系列暖才爱才用才的“实政策”“硬举措”,厚植人才发展热土,推动人才引育留用全程发力,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基金支持”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科技小院基金给我们做了风险投资,消除了后顾之忧,我们更愿意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近日,杭锦后旗陕坝镇果蔬科技小院驻站学生蒋雨平高兴地说。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今年,我市出台了《巴彦淖尔市科技小院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支持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驻我市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以人才资源助推全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基金按照“鼓励创新、激励创业、统筹安排、定向扶持”原则,分为科研试验扶持资金和创业实践风险补偿金两类,鼓励科技小院学生依托学校实验室、科研团队等资源,有偿承接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科研试验、项目论证等任务,大胆尝试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开展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乡村文旅开发、电子商务等短期创业活动。
“基金根据科技小院驻地实际确定支持额度,单笔最高支持额度为5万元。组织部门将会同科技、农牧、科协等部门对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提升资金使用效能。”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刘智说。
截至今年8月,我市共有17个科技小院的48名学生申请累计50万元创新创业基金,将在17个村推广盐碱地改良、向日葵宽幅带状间作模式、饲草料高品质生产和粪污高效循环利用等技术,为农牧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富活力的人才力量和智力保障。
“人才沙龙”助力高端人才交流交融
“我们要珍惜和把握每一次互联互通、互助互鉴的机会,立足本职、开拓进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崭新的面貌,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在今年6月举行的巴彦淖尔市“人才沙龙”成立仪式上,河套学院农学系教授王吉力特作出表态承诺。
成立“人才沙龙”是我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交流协作的重要措施。“人才沙龙”将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学术论坛、学科培训等活动,凝聚人才合力,拓宽引才渠道,构建“聚智引才”“拴心留人”的人才生态,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这是做优人才服务环境、做细人才服务手段、拓展人才作用发挥渠道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强‘人才沙龙’党的建设,让专家人才站稳政治立场,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统筹各方面资源为‘人才沙龙’建设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人才沙龙”共有市、旗县区两级各类“人才沙龙”团体会员、个人会员350个(名),设置“人才沙龙”理事长单位1家、副理事长单位12家,各理事长单位将不定期举办各类形式多样的“人才沙龙”活动,邀请专家人才广泛参与、互动交流,逐步形成覆盖全市各行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人才“朋友圈”。通过搭建交流平台、细化服务举措,让广大专家人才互学互促,着力打造“河套智库”。
“三服务一促进”促进乡土人才扎根基层
“经测算,在各旗县区小麦示范园区中,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最高测产点产量达到亩产1366.92斤。”在我市举办的小麦测产现场会上,由市农科所二级正高级研究员闫文芝带领的“巴麦13号”研发团队,创造了内蒙古小麦产量历史最高纪录,这也是我市支持本土人才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一次有益尝试、有效实践。
本土人才是乡村建设发展的根基,培育本土人才是持续推进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不断探索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我市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三服务一促进”行动,选派优秀乡土专家人才深入基层一线,为农村广大群众提供智力支撑,让技术振兴的种子萌发在田野,把为民服务的热情散播在河套大地,为乡村振兴积蓄人才“动能”,注入源头活水。同时,我市还通过“农户下单提困难+驿站派单解难题”的服务模式,开展“组团式”“点对点”帮扶,让特色产业培育成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发源地,把农牧民从“泥腿子”变成“田老师”,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让更多基层的“土专家”“田秀才”被挖掘,就地转化为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中坚力量。
通过深入推进“三服务一促进”“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活动,目前,我市已累计选派195批次、2613名教育、卫健、科技等领域专家人才,组建支教团队23个、医疗卫生团队23个、农牧林水等领域“专家服务团”“人才流动服务队”62个,与25个基层学校、63个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结对,帮助基层解决问题479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