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赋河套
河套八豆粒粒圆
发布时间:2023-10-17 10:02:27 文:张志国(临河)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河套地区种植业历史上的豆类植物主要有黄豆、大豆、绿豆、豌豆、黑豆、扁豆、青豆、豇豆八种。


  


  河套黄豆,属丛生植物,茎蔓通常60公分以内,因茎细而软,多爬地生长或攀附生长,豆苗生长期呈黄绿色,成熟后则呈枯黄色。叶片圆而薄,豆荚月牙形,表皮有密密的细毛,内包三到四粒豆不等。黄豆是河套地区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属小杂粮类。上世纪90年代,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空前提高,河套地区农民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立体种植”的模式,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几种粮食或经济作物。例如在小麦地里间种葵花,又套种黄豆,又在田地四周种上玉米,正所谓“小麦居中,葵花封顶,黄豆垫底,玉米缠腰”。此种立体化种植模式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巧妙搭配,高效地利用了土地,在单位面积的田亩里获得最大收益,创造了河套种植业的奇迹。套种的河套黄豆播种较晚,起初在麦垄间悄然出苗,渐渐成长,待其即将开花结实之时,小麦已经成熟收割,豆苗需要的充足阳光便普照而来,因此只要适时播种,加以细致的田间管理,间种套种的四种植物都可获得丰收。富足的河套人民平时多以白面大米为主食,黄豆则一般用作辅食。比如在黄豆籽实饱满时将豆苗割下来,团在一起煮熟吃豆荚里的嫩豆子,俗称“煮毛豆”。又比如将晒干的豆子炒熟吃,俗称“炒黄豆”。熟悉河套地区人民生活的人都知道,河套黄豆最常见的吃法是做成豆腐作菜食,如炒豆腐、炖豆腐、炸豆腐、烩豆腐、小葱拌豆腐等等,花样繁多,吃法各异。过去,河套很多农家都有自家的豆腐坊,制作豆腐的技艺口耳相传。在村头街口市场商店,卖豆腐的往往自成一道风景。河套地区的人口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说话口声各不相同,其叫卖声虽嗓门都一样高亢,而起音以及拉长的尾音却迥然不同,听之犹如欣赏不同风格的异域音乐,是种艺术享受。


  


  河套大豆,也叫蚕豆,是豆类植物中颗粒最大的,很少成片种植,一般零散种在地头渠畔,用于自家食用。吃法分两种。一种是煮豆角,在豆子长到成熟饱满但尚未干枯的时候,将豆角摘下来水煮而食。一种是炒大豆,像炒黄豆一样。逢年过节,河套农家都要炒些自家产的大豆当作零食。


  


  在豆类植物中,除了黄豆、大豆之外,河套农民种植最普遍的,就数绿豆了。河套绿豆用处广泛,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多被用作熬汤泻火。河套地方有句农谚,说小麦“种在冰上,收在火上”。这是说每到收割小麦的季节,正赶上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人们在地头顶着烈日割麦,不大工夫就会大汗淋漓,衣背浸透。在这样的情况下,绿豆水便派上了用场,嗓子眼干渴得冒火的农人,咕咕咕喝一碗晾凉的绿豆水,立刻感到滋润清爽,劳累缓解。绿豆水的神奇功效,使骄阳下劳作的农人避免了中暑,焕发了精神,于是“龙口夺粮”的战斗重又开始。

  河套绿豆质坚,过去人们用烧柴铁锅把河套绿豆熬到稀烂,往往要用两三个时辰。后来电压力锅普及,熬绿豆汤才变得容易。河套绿豆还常常被用来生豆芽,绿豆芽较之黄豆芽更加脆嫩,更适合老年人或小孩食用。此外,绿豆还能与大米一起焖饭,白米饭中点缀若干绿豆,看好吃香。河套农民有时在炖肉时也加入少许河套绿豆,能够有效去掉肉膻味儿。河套绿豆磨成粉蒸糕,名“绿豆糕”;河套绿豆酿成酒,名“绿豆酒”。总之,河套绿豆与河套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心中的“宝豆”。


  


  河套豌豆在河套地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也是后套人食用或喂养牲畜的粮食作物。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将军率部进驻五原、陕坝,以河套平原为依托,形成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西犯的铜墙铁壁。十万军人骤然集中于后套一隅之地,衣食供应便成突出问题。1940年春夏之交,一支新组建的骑兵部队“晋察绥边区挺进军”来到后套,以加强后套的防卫力量。一支万余人的部队进驻后套,人吃马喂又要消耗许多粮草,又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傅作义面对新的困难,运筹全局,除了优先保证挺进军的军粮供应外,特意拨出三十石豌豆,用作挺进军的马料。河套豌豆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上述几种豆类植物外,在河套地区种植业历史上,还有很多豆类作物。据《河套新编》记述,河套地方“有大麦、小麦、油麦、豌豆、蚕豆、扁豆、胡麻、糜子、谷子、稻、高粱、玉米、绿豆、青豆、黑豆、黄豆、豇豆、芝麻、荞麦之属,而油麦、糜子、豌豆、扁豆、胡麻为大宗”。《河套新编》成书于1921年,那时河套地区的粮食种植已很发达,如上所述,仅豆类就有八种之多,而以扁豆为大宗,黑豆也在其中。《五原厅志稿》也说,河套物产有谷类曰“豆,豇、小、绿、黑、豌、扁数种”。豇豆、芸豆、蚕豆、毛豆、菜豆当代多有种植,此处不再一一记述。在河套民间,一直流传着“八仙过河”的动人故事。八仙原是天宫豆氏家族的八个女儿,大约在周王朝的时候,朝廷重视农业生产,号召百姓广种稷豆麦稻。豆族八女听到这个消息,就相约下凡来到人间,扎根三秦大地,决心为天下百姓造福。到了秦汉王朝统一天下的时候,河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社会呈现安定祥和局面,被誉为“新秦中”。可是黄河以北一带地方却是一片泽卤之地,不生五谷。有的只是簇芨哈木儿与丛生的灌木,莽莽苍苍,荒芜至极。豆族八女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又相约从秦中迁徙河套,帮助发展农业生产。她们从秦川出发一路向北而行,不料在半道被黄河所阻。滚滚的黄河水自西而东咆哮流淌,河水深不见底。八个仙女都是身轻如纱,涉水过河极有被湍急河流冲走的可能,于是在河边心生犹豫逡巡不前。这时,八女中身材矮小却性格刚毅的扁姑娘带头跳入水中,并呼喊道:“姐妹们,勇敢渡河!我们都是水里土里生长出来,难道还怕水不成!”在扁姑娘的带动之下,仙女们相继纵身跳入河水。她们在河水中屏住呼吸逐浪而前,在浑浊的泥水中漂了一个多月,终于上了河的北岸。八姐妹九死一生上了岸,相互关切地打量着对方,一个个面露惊愕。原来,经过浑浊泥水的浸泡,豆氏姐妹都生发新芽,一靠岸台就生成了绿色的豆苗,个个好像身着绿衣的仙姑,漂亮极了,精神极了。豆氏八女在河套平原住扎下来,很快适应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原来,这河套平原虽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地,但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黄河水自流灌溉,很是适合豆苗的生长。没过几年,由豆氏八女化作的各种豆苗便郁郁葱葱遍布河套平原。这些豆苗形态各异,所结籽实颜色形状各不相同。从此以后,河套平原就多了八种粮食作物,它们分别是:扁豆、大豆、绿豆、黑豆、豌豆、黄豆、豇豆、青豆。河套地区光照充足,盛夏季节高温炎热,极有益于扁豆的成熟,因此产出的扁豆结实滚圆,品相质量俱佳。扁豆还有个特点,就是耐旱,适宜在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因此成为山旱区农牧民的种植首选。巴彦淖尔小佘太地区的山区坡地,近年以种植包括扁豆在内的小杂粮而闻名。河套扁豆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扁豆常常被用来与米饭焖在一起食用,正所谓“米饭加豆,有肥有瘦。味道清香,好比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