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扎根草原,放牧巡边,用责任和担当守护草原安宁,被誉为“流动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护边员。
伴随着摩托车声,一个身影出现在山坡上,他就是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东达乌素嘎查的一名护边员——杨东。离杨东家不到百米有一个山头,是杨东巡视的第一站。山不高,攀登难度却不小,这里距离我国与蒙古国的边境线仅有1公里,地势险峻,荒无人烟。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记录边境线上的情况,杨东花了6000元在山顶安装了监控,可以24小时记录周边情况。虽然有了摄像头,但杨东还是要骑着摩托车去巡视,一路走一路看,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完成一次20多公里的巡边任务需要六七个小时。这样枯燥而又需要高度警觉的工作,他已经从事了十几年。
东达乌素嘎查是中蒙边境上一个人烟稀少的嘎查,有40多公里的边境线。在这里,杨东和父亲已护边近50年。杨东的父亲50多年前迁居至乌拉特中旗,参加民兵团并且入了党。父亲早年参加民兵团守护边疆的经历感染了杨东,所以在20岁时,杨东也参了军,退伍返乡后,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护边员的职责。
2007年起,杨东开始负责巡视20公里的边境线。除了日常的巡边,他每年平均协助边境派出所处理30多件警情。“这已经是我和家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一定要守护好边境,守护好我们的家园。”杨东说。
杨东在这片戈壁草原上默默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也因此被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评为“优秀护边员”,还入选全国“十大优秀护边员”。
如今,作为嘎查的“红色堡垒户”,杨东有了第二份职责,就是让居住在边境的牧民生活越来越好。“这是我自己制作的水培牧草机,通过电子定时器自动开关浇水灌溉,底下的托盘里都是正在实验的牧草。”在杨东家的西厢房里放着一排钢架,其中两三个架子上摆满了托盘,里面撒着黄豆、绿豆、大麦等不同作物的种子。“这是我从网上学来的。我们这里十年九旱,希望能通过水培牧草的方式解决牧区饲料短缺的问题。”杨东说。
目前,乌拉特中旗的护边员已发展至117名。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在宣传政策、服务案件侦办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强化边境管控、实施强边固防的重要补充力量,成为边境地区管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