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雅拉:牧民的好“安达”
发布时间:2023-09-19 10:56:35 记者:艾彦/文 杨晓军/图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开栏语

  多年来,我市聚焦落实“五大任务”,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着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美丽家乡,创造美好生活。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中,我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集体和典型人物,他们默默奉献,践行使命担当,谱写出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本报即日起开设“籽籽相拥 同心筑梦”专栏,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

  在广袤的乌拉特草原上,有一群扎根基层的边疆“卫士”,乌拉特中旗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苏雅拉就是其中的一位。2007年以来,他先后获得我市首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感动内蒙古十大人物”“内蒙古百佳文明服务标兵”“内蒙古最具爱心个人和公益事业先进个人”以及“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等殊荣,还被公安部评为“公安边防部队新时期群众工作先进个人”,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而在这么多荣誉中,他最珍视的头衔仍是“辖区农牧民的好‘安达’”。

  刚参加工作不久,苏雅拉便成为巴音乌兰边防派出所的一位民警。因为是牧民的孩子,苏雅拉很快就适应了牧区的工作环境。草原牧区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苏雅拉的责任区有1000多平方公里,却只住着100多户牧民,“三十公里做邻居,一百公里串串门”便是他责任区的真实写照。

  初到警务区,苏雅拉与所长一同乘车下乡,几个馒头、一壶凉水,便开始了徒步走访工作。连续4天步行近40公里,走访了6户牧民。干粮吃完了,苏雅拉就到就近的牧民家要点炒米、馒头、咸菜;水喝光了,就到牧民家的水井里打上一壶。每到一户,除了做好日常的走访宣传工作外,苏雅拉还帮牧民打草、饮羊,凡是帮得上忙的,他总是不遗余力,很快就成了辖区牧民的好“安达”(蒙古语意思是“兄弟”)。就这样,苏雅拉用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走访了警务区的225户牧民,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熟悉了辖区基本情况,人口熟悉率达100%,成了名副其实的“辖区通”“活地图”。

  针对牧区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苏雅拉调整完善各个治保会和草原110联防队,开展经常性的巡逻、宣传活动,遇有紧急情况时,迅速发动周边群众,克服交通不便等因素,提高接处警效率,他负责的警务区成为发案最少、群众安全感最高的地区之一。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边境派出所民警在乌拉特草原奉献着青春。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苏雅拉和同事们像螺丝钉一样,将自己紧紧地拧在岗位上,于无声处诠释着什么是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