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上呦一条古老的河,在我童年的梦中流淌……八百里河套麦花香,啊——巴彦淖尔,甜蜜的故乡……”好一个八百里河套麦花香,好一个巴彦淖尔甜蜜的故乡!无论你走遍天涯海角,无论你身处异地他乡;不管你千里迢迢扑入故乡的怀抱,不管你几回回梦中回到故乡,只要你细细品味着它的旋律,吟唱着它的词曲,你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激情在胸中荡漾,都会有一股热血直冲你的胸膛。游子之情心灵之旅的天籁之音终使人深深激动。
由周正祥作词、赵海远作曲的歌曲《甜蜜的巴彦淖尔》,恰似一只鸟,随着广播、电视和各种晚会、演唱会,早已飞出河套,飞入千家万户。
词作者周正祥用他饱蘸着对家园、对亲人的深情之笔,缓缓地、娓娓动听地向大地诉说着他的游子之情。他神思飞扬,他徜徉于历史与现代之间,沿着“一条古老、神奇的河”,走向“袅袅的炊烟、洁白的毡房”。他感恩着“母亲河的乳汁”,用心去赞美着“甜蜜的故乡”。作者的游子之情、心灵之旅跃然纸上。
其人其诗其情致之悠然,正在于句句诉说着发端于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其诗其情其意味之深远,正在于种种思绪终将使人情感构建步入和谐之美。
他不时地回望着故园乡土之上的田野、村庄、羊群、毡房;他恪守着精神家园之中的葵花朵朵、麦花飘香。其实此时的他,并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倾吐,他在念故乡花开花落世事跌宕之中,在望故乡潮起潮落沧桑巨变之余,将家乡的过去现在千姿百态多情绚丽的情感积淀和河套文化兼收并蓄,化为动人心魄、不可抗拒的音韵节律,使得感性在理性中升华、理性在感性中凝聚,从而使得民族心理、民族之魂得到重塑和放大。
一首好的歌曲,是词曲的完美结合。好风凭借力,好诗如歌,反复吟咏,必然使歌者情不自禁。
《甜蜜的巴彦淖尔》采用乌拉特民歌的素材,加以现代音乐的元素。大调式宽阔明亮的调式,显示着河套的博大厚重,使得歌曲旋律不仅有着优美的形式,更富有深沉稳健的内涵。
首句动机便似远古归来的游子按捺不住急跳的心弦,而连续两次八度的跳跃,更彰显出心灵中的激情跌宕,展示着家乡的美景连连,似涓涓流动的河水,有情有景,有形有像。这种波动的旋律和旋律的波动再现,既加强了第一乐句的动机,又延伸着动机后的深沉,推进着深沉后的激动。副歌的结尾部分,高亢激越,浑厚凝重,叫人赞叹不已,终使人情感得到释放。反复咏唱,至为情深,给人以回肠荡气、不可遏止的美感。特别华美的一句“啊——巴彦淖尔”,曲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言自身的韵律,有声有韵,有形有神,词曲交融,完美至极,朗朗上口,情不自禁。真可谓词从心出,曲随词行,珠联璧合,一气呵成,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和对音韵的非凡熟稔。整首歌曲形象鲜明,轻松流畅,最后结束在主音“do”上,更显丰满、厚重,使人心足意满之余,更多的是激情难抑,回味无穷。
细品此曲,似是远古的记忆,又似灵动的精灵;又如有一双神奇的手,牵引着我们漫步于回家之旅。
德国著名思想家席勒说:“艺术的美能为社会带来和谐。”《甜蜜的巴彦淖尔》正是一首追求完美和谐心灵之旅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