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影像盛宴,展现长城古老苍凉、雄浑壮阔的气势。
一场塞外古长城摄影展,让观者在沧桑的长城影像中,打捞起被遗忘的记忆,读取到有关历史的密码,增进对长城的了解、对家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
——编者
4月6日,有幸在巴彦淖尔市美术馆观看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巴彦淖尔日报社承办的“长城两边是故乡——巴彦淖尔长城摄影展”。摄影展展出作品100幅,由“时光印记”“文化符号”“千年史诗”“边塞宏歌”四个部分组成。每一幅作品都是那么绚丽迷人,如梦如幻。李志轩的《秦长城》展现了秦长城如一条巨龙盘踞于群山之巅,与夕阳交相辉映。那苍苍莽莽的气势和威武雄浑的壮阔,向人们讲述着巴彦淖尔这块古老土地的绵绵悠长。齐鸿雁的《黄龙出水》将镜头定格在古长城与水库相依相存的美妙时光,将历史的过往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使乌拉特草原不再苍凉和悲壮。王淑华的《长城脚下珍珠撒》生动再现了古长城在皑皑白雪中蜿蜒前行,洁白的羊群在长城边上悠闲地吃着草,仿佛向人们炫耀着美好家乡的富庶与安详。欣赏着这一幅幅技艺精湛、精美绝伦的作品,思绪万千、赞叹不已,而所有的思绪与惊叹只凝练成一个词,那就是“大美”!首先是气势雄浑、仪态万千的壮丽形态之美。通过本次摄影展和先前巴彦淖尔日报社开展的“长城两边是故乡·穿越巴彦淖尔探访塞外长城”全媒体采访行动,很多人才知道竟然有1007公里的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汉外长城南北两线共4条长城绵延在巴彦淖尔大地上,怪不得巴彦淖尔被誉为“长城博物馆”。这些长城或雄踞于阴山的山坡上和山脚下,或横穿草原大漠腹地,蜿蜒曲奇、雄伟壮观,令人震撼。它们与边关冷月相伴,与寒风骄阳为友,在艰险的环境中默默述说着巴彦淖尔的前世今生。巴彦淖尔长城的雄伟征服了无数的瞻仰者,给人们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使人在心灵深处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其次是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美。巴彦淖尔长城,或立于崇山峻岭之间,或地处荒漠戈壁,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几千年来,多少代戍边军民艰苦营造、开荒屯田、防御侵扰。其艰难困苦的修筑过程与无数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抗侵扰斗争,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浓缩。长城蜿蜒盘旋,但绝不回头,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还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爱国主义精神之美。巴彦淖尔长城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历代抵御外侮、守卫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边塞军民戍边御敌的依托,凝聚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最后是共同繁荣、携手向前的民族融合之美。很多人看到长城这个词,想到的可能就是“界限”,隔断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界限”。翻开史书,巴彦淖尔长城反映更多的反而是一个“和”字。长城,不仅是战时的防御工事,也是和平时交通、贸易的纽带。长城沿线的重要关口、互市遗迹都见证了长城内外各民族和平交流、共同繁荣的历史。生活在长城边的巴彦淖尔人是幸福的、自豪的,因为我们有长城这个宝藏,它的“大美”我们享之不尽。巴彦淖尔长城,承载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也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荣辱,它既是卓越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又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它所蕴含的长城文化、长城精神读不够也读不倦,其历史价值、军事价值、经济价值如一部宏卷常读常新。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和平的桥梁,是融合的纽带,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载体,是中华各民族携手向前的伟大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