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影像盛宴,展现长城古老苍凉、雄浑壮阔的气势。
一场塞外古长城摄影展,让观者在沧桑的长城影像中,打捞起被遗忘的记忆,读取到有关历史的密码,增进对长城的了解、对家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
——编者
“长城两边是故乡——巴彦淖尔长城摄影展”如期展出。通过摄影家的奔波追寻、奇思妙想,将角度、层次、光影、色泽匠心糅合,创作出琳琅满目的摄影艺术精品,将这一具有世界级别的古典之作再现于观众面前,将其雄伟之姿、磅礴之势、绚烂之美与深远之境表现到极致,为巴彦淖尔推进“两个打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徜徉与一幅幅摄影精品间,我的思绪驰骋。我认为,要把长城文化符号擦得更亮、叫得更响,需要从两个层面发力。一个是物象层面或曰具象层面,包括它的样貌、环境、长度、分布及所有实物性遗存,通过调查、采访、描摹、影印、渲染,真实生动而全面地展示出来。普及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巴彦淖尔日报社组织的这次“长城两边是故乡·穿越巴彦淖尔探访塞外长城”系列活动,就是从具象层面切入,引导人们观而知之,见而识之,显然达到了预期效果。另一个层面是内涵层面或曰抽象层面,即深挖历史遗存包含的文化意义。在河套文化研究提到市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的近二十年中,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譬如对阴山岩画的研究解读,目前已经形成庞大的研究者群体,有关专著不断面世。
在物象层面的认知与内涵层面的挖掘都在不断进取的同时,我们的文化符号“打造”也在推进。河套文化的研究不能跳单人舞、演独角戏,而要将其置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下,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只有摆正关系,我们在研究河套文化时才能坚持同源同脉的观念,守正不偏。
同理,长城研究也不能孤立存在。围绕域内长城展开的人物故事,同时也是中国故事。我们开展长城文化研究,不是以炫耀地方文化为目的,而是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此外,河套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概念,这个文化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河套地区的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只有坚持这样的研究理念,才能使河套文化研究更具包容性和科学性,才能走得更远。
巴彦淖尔日报社组织开展的“长城两边是故乡·穿越巴彦淖尔探访塞外长城”系列活动,站得高、定位准,意义非凡,因而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有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此次长城摄影展,佳作连连,星光闪耀,场面盛大,气氛热烈,置身其间“极视听之娱”,真有一种“游目骋怀”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