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赋河套
长城两边是故乡
发布时间:2023-04-19 08:29:15 文:高莉芹(临河)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一场影像盛宴,展现长城古老苍凉、雄浑壮阔的气势。


一场塞外古长城摄影展,让观者在沧桑的长城影像中,打捞起被遗忘的记忆,读取到有关历史的密码,增进对长城的了解、对家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


 ——编者




春天里,我们饱览了一场视觉盛宴。“长城两边是故乡——巴彦淖尔长城摄影展”展出的百幅摄影作品,展现了巴彦淖尔长城的古老、雄伟。


一幅《边关冷月》击中了我敏感的神经,似曾相识的画面将我的思绪带入其中。仔细观察,摄影画面没有长城的宏观展示,只是凸显了一个轮廓。一轮明月下,长城若隐若现,光影的明暗度十分艺术地烘托出夜幕的钴蓝、深邃,调和出边塞冷月特有的孤寂。石头的层次感加深了空间的维度,给人以远观的想象及丰富的联想。

2022年夏季,我曾深入阴山腹地,追寻岩羊踪迹。由于天气干旱,山里缺水,岩羊为了活命,闯入牧民院里找水喝。表弟就是当地牧民,他家院里的水槽里有为家里羊群储备的饮用水。傍晚时分,口渴至极的岩羊从山坡上下来,跑到表弟家院里喝饱水后,一溜烟跑回大山。夜晚,一轮明月悬挂山顶,我们坐在院子里闲聊。那一轮明月与《边关冷月》画面中的明月何其相似。我忽然感悟到,好的摄影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基于现实的基础上,给人以精神上的无穷滋养,使人的想象从一个画面向更深、更远的维度延伸。

一幅《血脉》,在白茫茫的群山中,长城如一列行走的驼群,在阴山上跋涉远足。这幅作品动静相宜,让我感觉到,有一条带血的脐带将母体阴山与古老的长城紧紧连在一起,谁都无法剪断这血脉相连的历史。

一幅《雪后奇景》,从色彩和纵深度突出了长城的古旧及时光的悠久。即使我这个对摄影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思绪也不由得被带入其中,一些尘封心底的往事一一被牵扯出来。十多年前,随同几人到乌拉特中旗境内的阴山上去看古长城。未到之前,脑海中呈现出古长城的不同形状,可当我们爬上阴山,来到长城脚下时,眼前景象却与想象有着很大差距。眼前的长城没有我想象中的高大雄伟,甚至有些颓废。山上的风很大,凉飕飕地吹过后,我慢慢地理清了思绪。夕阳西下,我放长视线浏览这道泛黄古旧的长城,忽然感觉它犹如一幅慢慢展开的油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边关数千年来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人类迁徙变化的场景,它在我眼前耸立成一座历史丰碑,不仅记录了世事沧桑,还记录了人类不断努力、进取,打造幸福家园的历程。

长城的颜色早已刻在记忆中,今天与摄影作品中的颜色重叠,漫漶过苍老的阴山和茫茫的白雪,在故乡的天空降落,凝聚成时光的永恒。每次走进阴山,内心总是激荡不平,阴山本身的古老、遒劲会使人产生莫名的崇敬。走进阴山,仿佛打开一本北方民族发展的典籍,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当我们驻足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恐龙谷时,队友用手指向北方,那里出现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带状建筑,我们遥望几分钟后,队友告诉我们,那是汉长城的一部分。望着那段汉长城,我感觉自己的灵魂被吸引着,飞向那条被时光打磨成褐黄色的长堤……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能近前观看,缥缈的天际下,它若有若无地与我们的视线周旋。恍惚中,我想到了楼兰的消失,一种从未有过的担忧和紧迫感随着眺望愈加焦灼。可如今我觉得自己的焦灼是多余的,古老的长城早已得到应有的保护与修缮。

边走边看,摄影作品《远古的迴声》聚焦了我的目光。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摄影师用特写放大了长城的一个截面,被风蚀的断层部分如清晰的页码,再现了长城的远古、坚韧。巴彦淖尔是内蒙古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地市,境内有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汉外长城南北两线共4条长城,绵延1007公里,被学界誉为“长城博物馆”。《远古的迴声》可将一个人的思绪从现实延宕至远古,这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植入感,在了解作品现实意义的同时,感受其精神的审美价值。作品拉近了人与景物的距离,并使两者自然融为一体,感知艺术的趣味、深度。

“长城两边是故乡——巴彦淖尔长城摄影展”的百幅摄影作品,还多元再现了长城两边的阴山岩画,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沿革,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每幅作品都值得品味、挖掘其蕴含的艺术价值。在这些艺术作品面前,常常感觉到自己的肤浅,不能在一动一静中,感知作品的张力,在一虚一实中,感受到成像的构图思路。一个不懂摄影艺术的人,评说艺术作品,难免生疏、外行,但能在艺术作品中增加见识,拓宽视野,并接受爱国情怀的感染,又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