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赋河套
杨柜缸房村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3-04-11 10:43:58 文:张继霞(杭后)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1917年,杨满仓、杨米仓兄弟开始开挖杨家河。杨满仓、杨米仓原为山西河曲人,早年随父亲走西口来到后套,定居于此。兄弟俩先后作为渠工参加了通济渠、义和渠的开挖,积累了不少开渠治水的经验。经过近10年的辛苦筹备、积累,他们存有5万两白银和1万担糜子。按照他们的设想,这些钱和粮食足够雇用五六千名民工,应该可以保障挖渠所需。可没想到,杨家河开挖3年间,杨家债台高筑,只好从逃荒的难民中挑选开渠劳力,继续挖渠。3年后,杨满仓因操劳过度瘫痪在床,杨米仓带领子弟继续四处奔波借钱挖渠。后来,杨米仓因长年奔波劳累,病死在工地上。第二年,杨满仓也撒手人寰。杨氏兄弟的儿子们继承父辈遗愿带领众弟兄继续挖渠。

  历经10年,杨家河终于竣工。杨家河开挖成功后,杨家又用时10年完善配套,投资开挖多道支渠和子渠,并在杨家河上修建车马大桥多座,桥下可通小木船。今杭锦后旗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皆以桥的序数命名。他们把总柜选在了二道桥,百姓管这里叫杨柜城。离二道桥不远的三道桥以北15里外有上万亩荒地。杨家后辈杨旺林(小名九杭盖)便和众弟兄商量开垦这块荒地,再建酒坊和油坊。此时的杨家因开挖杨家河已名扬四海,他们边开垦荒地,建酒坊、油坊,边还外债。

  九杭盖把当年开挖杨家河的长工留下来和他一起开垦荒地、建造酒坊和油坊。九杭盖和长工们同吃同住,虽然杨家当时也算是大户人家,有牛犋9座,但他遵从父辈们的遗训,对长工们就像自家人一样,不但管吃住,一年下来分银两和粮食,有要回老家的还另外给盘缠。几年之内,九杭盖先后开垦了几千亩荒地,建了多家酒坊和油坊。

  传闻有一年,九杭盖去关外办事,返回来的路上看到一群逃荒乞讨的人衣不遮体,有的甚至病倒无药医治躺在路上等死。他看这些人可怜,便把自己身上背的干粮分给这些逃荒者。他还和几个随从把几位年老、病重的背在背上,其他的互相搀扶着跟着他一路前行。九杭盖让这些难民和他一起住车马大店,还给他们看病、买饭。这些人看他的穿着打扮不像是穷苦人,几次问他是干啥买卖的,他都笑而不答。直到到了九杭盖家,这些人才知道他就是杨家后代九杭盖。这些人对九杭盖很是感激。九杭盖对他们说:“咱们都是穷苦人出身,虽然我们杨家现在发达了,但也不能忘了祖辈的遗训,要善待穷苦百姓。如果你们愿意,就在我这里干活吧,管吃住,每月给你们发工钱;不愿意留下想回老家的,我可以给拿盘缠。”这些人听后都愿意留下来在他这里干活。

  随着家业的发展,九杭盖家的长工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是拉家带口的,也有从其他地方搬迁过来安家落户的,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九杭盖就以他家柜坊命名为“杨柜缸房村”。

  多年后,九杭盖年龄也越来越大,他把所有耕地按每家每户的人口数量、耕地的好赖,分别租给年长的长工和搬迁户,按每年的收成好坏收租,油坊和酒坊也同样租给柜坊里有经验的长工,按出油量和出酒量收租。

  新中国成立后,九杭盖的子孙后代响应国家号召,把土地上交国家,再由国家分给群众耕种,油坊和酒坊也交回国家经营,他们举家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

  杨柜缸房村地势偏高,人们又叫它“杨柜缸房圪旦”。村子南面有条大渠,是九杭盖在世时开挖的,起名“缸房渠”。

  随着社会发展,杨柜缸房村被规划为沙海镇(原沙海乡)红旗村二社。撤乡并镇后,又改名为蒙海镇红建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