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在年俗里汩汩流淌
发布时间:2023-01-19 09:38:53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除尘垢、挂灯笼,贴春联、放爆竹,备年货、吃年饭,守岁、拜年,馥郁芳香的年味在丰富多彩的年俗里流淌。一个个年俗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新春开启,跟着古老的年俗走进火热的生活——

  

古往今来话“过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圆、安康、顺遂、兴旺等,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

  人们常把春节称作“过年”,这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就有对“年”的不同叫法。据古书记载,唐虞时叫“载”,是万象更新的意思。夏代叫“岁”,表示新年一至,春天就来了。商代叫“祀”,表示四时已尽,该编入史册的时候了。直到周代才开始叫“年”。“年”的基本概念,大约是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开始的。我们的祖先以农林牧副渔业为生,因此,古代关于“年”的概念初义来自农业。古文上有“年,谷熟也”的说法,以谷熟为一年。又,“年”字原是“稔”字的初文,是谷熟丰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谷禾都是一年一熟,引申一下,就把“年”作为岁名,“稔”的初文就变成了“年”。可见,“年”就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为庆祝丰收和迎接新的一年开始,人们就在立春前后的旧历年正月初一欢聚在一起“过年”。关于“年”的最初概念,都是和人类生产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因为,作物生长的周期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都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性的客观反映。按照现在的解释,“年”,就是一个时间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日,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炸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燃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就更加热闹了。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除夕之次,子夜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春节在古时也称“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殷商时,以月亮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建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年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传统习俗,这些都被人们统称为“年俗”。因此在年的每一天里都有一些注意事项,都是老一辈人为了图吉利、对美好生活的祈望而寄托的情怀。虽然这些习俗因地域会有所不同,但最终表达的都是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美好心情。

  

除夕:喜看桃符列万门


  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点燃明亮的蜡烛,“岁夜高堂列明烛”,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守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欢度新年的氛围愈加浓烈,“围炉守岁兔开年,喜度新春著锦篇。酒醉今宵除夕夜,万家灯火庆团圆”。

  除夕的习俗有吃年夜饭、挂灯笼、贴春联、燃放爆竹、贴窗花、贴年画等。河套地区是移民集聚地。陕西府谷、山西河曲等地的人走西口来此繁衍生息。由于地域毗邻,生活习俗大抵相同。记忆中,除夕这天是最繁忙的一天,上午大人就开始清扫院落、劈木柴准备晚上笼旺火。近午时,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然后吃午饭。太阳一落山,家家户户都点亮了木制灯笼。微弱的灯光映红了院落,照亮了村庄,也点燃了人们喜悦的心情。到了晚上两点左右,家家户户笼起旺火,孩子们高兴地围着旺火欢呼跳跃,不时地将小鞭炮用香烛点燃后甩出去。笼完旺火,大人忙着包饺子,待饺子包好后,才上炕和衣休息。孩子们则兴奋不已,围坐在炕上打扑克,吃瓜子,熬年夜。这时候,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困难时期,压岁钱只有3角钱或2角钱,但孩子们如获至宝,高兴地收藏起来。

  

正月初一:五更欢笑拜大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既熟悉又喜庆的春节歌谣,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之所以会经久不衰地响彻华夏大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寄托了芸芸众生的春节情怀。

  正月初一又称为鸡日,这一天也有很多传统习俗,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拜大年。

  “大年初一就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穿新衣,戴新帽,烘年火,放鞭炮。烤罢年火往家跑,拜罢年来兴致高”,这段关于正月初一习俗的歌谣,详细地描写出了人们正月初一拜大年的情景。

  “一拜爷爷福寿高,二拜奶奶永不老,三拜爹爹身体好。全家老少都拜了,欢欢喜喜吃年糕。”是说正月初一这一天,小孩子们给长辈拜年,并在拜年的时候说一些祝福的话语,然后就可以得到一块年糕,寓意“步步高”。

  正月初一早晨,吃早饭之前还要放“开门炮仗”,即在门口燃放一挂鞭炮,主要的寓意就是“开门大吉”,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新的一年开始了。爆竹燃放过后地上会留下一些红色纸屑,人们将其称为“满堂红”。

  关于正月初一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在南方地区,大年初一早上要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正月初二:女婿回门丈母欢


  “大年初二艳阳天,女婿回门丈母欢。不怕途遥车梗阻,娘家酒美菜香鲜”。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民间称“姑爷节”。回门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此外礼物不能为“梨、钟表、书”等。在岳父岳母家吃团圆饭时,女婿要多说吉利的话,岳父母听着开心,也会给自己带来福气。女儿女婿回家时,二老要在装礼物的匣子或篮子里放些礼物,这称为“压篮”。

  正月初二是狗日,这天还有祭财神的习俗,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事事顺利,正所谓“初二接财走四方,二仙把门福中央。开门屠苏闻春暖,心田种上五谷香”。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正月初二很多地方有吃面条的传统,寓意增福增寿。有的地方则吃馄饨(俗称元宝汤),寓意新年财运滚滚。还有的地方吃发糕,“新春吃发糕,财旺福又到”。

  

正月初三:民俗丰盈传古今


  《清嘉录·小年朝》中有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正月初三是小年朝,源于宋代的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

  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因此,人们习惯在这一天不杀猪,如果当日天气好,则寓意着家猪会长得膘肥体壮,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正如民谣所说,自除夕到正月初二期间,人们因为守岁特别劳累,所以到了正月初三就早睡迟起,养足精神,以备新年里精神抖擞。宋代强至在《正月三日郊外马上作》中写道:“长日牵人事,新年散马蹄。和风吹冻柳,残雪点春泥。意惬境自胜,兴来杯屡携。徘徊羡飞鸟,晓逐野云低。”你看,作者连日来在家迎来送往已非常烦劳,独自骑马外出散心。所见所闻,别有感慨。

  据传说,正月初三还是谷子的生日。古人在这一天会用禁食米饭的方式,表示对谷子的敬畏,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初四:迎灶神接五路


  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灶神又叫灶王、灶君、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饮食之神。到了正月初四,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丰盛的饭菜、水果守在家中,恭迎灶王爷的到来。

  “吃折罗”是正月初四比较有特色的一种习俗。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很多食物,这样就会有许多剩菜剩饭,为了避免浪费,人们把这些剩菜剩饭做成一锅“大杂烩”,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折罗”,祈求好运的降临。

  正月初四晚上,一般商家还会接请五路财神,以图开市吉利。

  

正月初五:求财纳福盼安康


  正月初五是牛日,俗称破五,宋代苏轼有“泛泛东风初破五”的诗句。旧时,从除夕至正月初五,期间有许许多多的规矩和禁忌需要人们遵守,到了正月初五,上述禁忌才可以打破,因此有了“破五”之称。

  古人认为,正月初五这天为财神生日,不少地方的人们会在这一天以各种方式迎接财神的到来。

  正月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有些地方的人们会在饺子里包上钱、枣、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在一些地区,正月初五这一天要吃面条。谚语云:“破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在这一天吃面,寄托了人们对粮食丰收的期盼,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如同面条一样细水长流,粮食充足,生活富裕。

  

正月初六:送穷只为年年顺


  正月初六又称为马日。人们通常在这一天大扫除,把家中积存的垃圾都扔出去,将污秽清扫干净。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送穷”实则是为“迎福”,反映了人们希望新的一年生活顺遂、富裕安康的心理。

  旧时大小商铺会于正月初六这天“启市开业”,门板还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而且放鞭炮以期生意红红火火。旧时农民还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期望通过辛勤的劳作来送走“穷气”。

  

正月初七:剪纸登高庆人日


  正月初七是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等。古人在这一天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有戴在头发上的。

  正月初七有的地方吃面条,取健康长寿之意,可谓“正月初七人日节,添福添寿添银钱。吃上一碗压岁面,不负地来不负天”。

  在古时候,正月初七这天也是仕女出游和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代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文:吕成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