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央视《远方的家》剧组导演要我给讲讲“陕坝味道”的事,我对她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三天五天讲不完。我建议她先去陕坝把肉焙子、糖麻叶、酿皮挨个儿吃几天,灵感自然就来了。她欣然答应。
“陕坝味道”的提出,也就是近三五年的事,但其形成,却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早在1939年,绥远省政府和傅作义部西迁陕坝,促动了这个塞外小镇的繁荣,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美食。“蚨来号”的酱菜远销重庆,同兴饭庄的炒菜经济实惠,贾三饭馆的烧麦皮薄馅儿多,“洪大个”的锅盔人人皆知……
曾几何时,陕坝小转盘四周弥漫着诱人的香味,“陕坝味道”始有雏形。
陕坝肉焙子大约成型于上世纪80年代,也是在食材和工艺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打造成今日的品牌。陕坝肉焙子,有专供的肉和面,以及特殊的工艺。换其一种,陕坝人就能吃出来。陕坝肉焙子吃过不少,文章也写过,但每吃一次就有一个新故事,就有新的感受。
前几天,邀请小区两位文化人拼车去陕坝吃肉焙子。照例要了三份,每人一饼一汤。其中一位意犹未尽,居然连吃两个。他说:“现在六十多了,饭量不行了。要是二十多岁时有这好东西,我一顿吃三四个不成问题。”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一面相信他的胃口,一面更确认了陕坝肉焙子的魅力。
一家肉焙子店老板忙里偷闲和我说,许多临河人来店里吃了后,要带十个八个给家里人吃,他回复说不能带,带回去就不是店里的味道了,闹不好就砸了自家牌子。老板的话让我恍然大悟:有些东西,离开原产地,就是另一种味道。有道是“开食堂不怕大肚汉”,这个老板虽然少卖了几个焙子,却保护了“陕坝味道”。我对他心生敬意。
有的味道离乡则变,有的味道离乡依然香。
已故杭锦后旗农业专家李向明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上学时,暑假后返校,在陕坝街头买了十几颗香瓜放在书包里。坐在火车上,一车厢的旅客都在抽动鼻子四下寻找香味。由于火车晚点,到校后直奔教室放下书包就听课,老师也没批评他。但书包里的香味在偌大的教室又引起了骚动。下课铃一响,十几颗香瓜被顷刻“瓜分”。“使了好大劲,才给老师留下一牙牙。”李向明当时边讲边笑道。
陕坝人经常在酒席满是自豪地夸耀:“你来陕坝,在大转盘一站,刮东风是河套王的味道,刮西风是陕坝酿皮的味道。不刮风,满街都是肉焙子的味道。因为陕坝有六十多家肉焙子店,东南西北,布局均衡。”
杭锦后旗旗委政府着力打造特色美食品牌“陕坝味道”。我认为“陕坝味道”已不能简单局限于美酒美食的层面上,还可以延伸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百年杨家河、航运节点(园子渠口水旱码头)、驼道节点(蛮会、大发公)、地方戏曲传承(晋剧、二人台)等内容为支撑的历史文化味道。二是以现有的美食品牌及晋陕人、民勤人的生活习惯相互融合形成,至今延续的风俗民情为支撑的风俗民情味道。三是以三道桥西瓜、二道桥辣椒、沙海枸杞、双庙辣酱等当代农业产品品牌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味道。
讲好陕坝故事,扩大“陕坝味道”的影响力。让古老的陕坝历久弥新,让未来的陕坝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