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赋河套
张海圪旦,走西口建起的村庄
发布时间:2021-04-20 11:32:24 文:韦颖显(临河) 张国儒(中旗)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宸村溅娣栧皵鍦板悕鑰�.jpg

  在乌拉特中旗灌区乌加河镇,山前是阴山山洪与黄河行河共同形成的冲积平原,这里好多村庄的形成史是最初走西口的人来这里创业的历史。而村庄的命名,与最初来这里的开发者和后来他们所经营的事业紧密相连。可以说,每个以人名冠名的村庄背后都有一段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探究这些历史,无疑对我们今天的地名研究以及河套村庄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海圪旦后来对外的名字是乌加河镇奋斗五队。而它的形成则起源于弟兄三人。相传,它最早接纳走西口的耕种者是在民国16年(1927)年。那年,相邻的山西河曲天年不好,在人们寻找生活的出路时,早年走后套后又回乡的人都说后套地广人稀,种地、谋生相对容易。于是,当年仅十几、二十几岁的张海、张海旺、张海忠兄弟三人经过商议,决定走口外到后套谋生。

  这年秋,弟兄三人带了20多斤用杂粮草籽磨成的炒面,挑着担子,担着所有的必备家当和希望,向今天的巴彦淖尔进发。经过半个多月的行走,他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五原县郊外的公中圪旦。来时,除了他们所担的行李和所剩不多的炒面,他们无任何财产。但他们有最好的本钱,那就是自身的劳动力。经人介绍,他们在五原王乐愚(大地商王同春之子)的商号“积银堂”打工。两年多时间,弟兄三人因吃苦耐劳和为人忠诚厚道的品行得到了掌柜的赏识。掌柜因此赏给了他们几亩土地。后来,为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又向北发展,在阴山脚下选择了一处荒滩,开垦适宜种植的土地。

  他们以野地里到处生长的植物为主要材料,搭建了一个能住人的茅庵房,起早贪黑地开荒种地,很快便有了收获。为了加快开发速度,他们用种地的收获买了一张老龙弯犁。有了农具后,他们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他们不断购买各种农具和牛马牲畜,茅庵也升级成了土房。到民国25年(1936年),张家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可耕作的土地达200余亩,牛马成群,并有了自己的米面加工作坊,同时建立了“海成堂”商号,为周边的人提供便利,并和牧民做起了农产品和畜产品贸易。在买卖过程中,张家兄弟以公道诚信、热情大方赢得了牧民的很高评价。牧民与他们来往很多,而他们对上门的蒙古族朋友一律热情相待,管吃管住。时间一久,张家兄弟便学会了蒙古语。长久的生意往来让他们与牧民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情谊。

  一次,张海旺在一条小渠里捡到了五个元宝。此事过去三年后,一个名叫佟进(梅林职务)的蒙古族贵族和张海旺在一起时谈起了当年丢失元宝的事。经核实,那五个元宝确为此人丢失。张海旺二话没说如数奉还,失主十分感动,非要拿出两个元宝答谢,被张海旺婉言谢绝。此后,张家弟兄在当地和牧民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一些外地和邻近的人慕名而来,为张家打工或自己开垦土地种植。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围绕张家的产业,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周边的土地陆续被开发,形成了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典型的河套村庄。由于最早来此的张家兄弟每个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海”字,因此人们便把这个村子叫做“张海圪旦”,后一直沿用下来。

  (注:作者张国儒系张海圪旦的张家后代,资料来源于家族的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