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巴彦淖尔:文旅融合绘就“诗与远方”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30 11:04:35 记者:杨阳/文    签约摄影师:苑培业/图 编辑:弋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春季赏烂漫花海,夏季游辽阔草原,秋季享采摘乐趣,冬季品冰雪盛宴……如今的巴彦淖尔,四季皆有景、全域可畅游。“十四五”以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丰富产品供给,推动文旅产业从“过境通道”向“精神地标”跨越,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5年来,我市争取国家、自治区专项经费约2.9亿元,“四馆一站”服务群众超3300万人次,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780余项。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048.47万人次,同比增长15.5%,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项目驱动固根基 品牌引领塑特色

临河区镜湖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内,一顶帐篷、几把椅子,三五好友围坐湖畔,节假日期间民谣演唱、篝火晚会轮番上演,成为周边游的“新晋网红”;乌梁素海湿地候鸟展览馆内,游客沉浸式感受碧波芦苇与翩跹候鸟交织的生态之美……这些场景,正是我市以项目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今年国庆假期,全市接待游客198.71万人次,同比增长11.4%,文旅市场持续升温。

乡村旅游热力攀升

“十四五”以来,我市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为文旅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开展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编制《巴彦淖尔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巴彦淖尔市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出台《巴彦淖尔市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巴彦淖尔市打造“旅游四地”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建设镜湖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黄河湾步行街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四地”项目18个。黄河湾步行街等2家街区获评国家、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非遗旅游街区,镜湖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2个营地获评国家3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乌梁素海景区设施提升项目完成可研、初步设计批复,并编写资金申请报告报送自治区、国家发改委。聚焦农文旅融合、自驾露营等领域,策划招商引资项目25个,引进乾景文旅、国艺同行等国内头部文旅企业共谋发展,为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

金秋时节,我市乡村旅游热力十足,田园风光、采摘体验、农产品集市吸引众多游客在青山绿水间解锁田园慢生活。在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一幅“人在画中游,景随马蹄动”的画卷徐徐展开。在微风与马鸣的相伴中,游客骑马尽览田园古韵与农耕风情。“巴彦淖尔有好山好水好食材,我们在这里度过了惬意、悠闲的假期,让孩子沉浸式感受了传统农耕文化底蕴与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游客徐先生说。

“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打造文旅核心品牌,培育产业新动能。不断提升“歌游内蒙古”品牌影响力,成功打造示范旗县区2个、示范村3个、特色街区2个,培育重点文旅企业5家;升级3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河套人家”民宿品牌,打造“陕坝味道”“乌盖蒙餐”等乡宴品牌,开展“麦田音乐会”等乡戏活动,推动10个乡村获评全国、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线路从“单一景区”向“全域串联”转变,推出“三北奇迹”生态游等26条精品线路,其中3条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核心线路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推动宝日汗图、英雄坡等营地提质升级,接连举办丝路集结赛、汽车越野拉力赛等各类活动30余场,构建以自驾游为主体,团建研学、大众露营等多业态联动的产品体系,带动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等关联产业发展。

文化赋能添活力 非遗共享惠民生

五原印巷古色古香的街巷里,非遗手作店、民俗展示馆错落分布,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亲手体验河套面塑、传统皮艺等非遗项目,还能品尝非遗美食,每一步都能感受河套民俗的浓郁烟火气。在乌拉特中旗“金石交”同心创业街,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璀璨火花,以阴山岩画为灵感设计的陶瓷鎏银碗、融合刺绣与玛瑙玉石的“融·景”饰品等文创产品成为市场爆款,单月销售额突破6万元。2024年,“金石交”品牌产品销售额达3200万元,带动就业450余人。今年8月,内蒙古非遗购物月暨第二十二届河套文化艺术节在黄河湾步行街启动。活动通过非遗展演、寻迹秀、造物集等,构建“可玩可购可食”的消费场景,同时发布内蒙古非遗好物推荐名单,全区60余项非遗产品走进市民生活,让市民共享非遗保护和发展成果。

文化传承为文旅发展注入深厚底蕴。“十四五”以来,我市多措并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筑牢文物保护防线。7个旗县区均设立考古研究中心,建立基建项目三级联审和文物保护协作机制,办结文物审查事项1000余项;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任务,在全区率先完成139处“四普”新发现文物认定工作;实施阴山岩画群数字化保护等34个项目,持续推进528处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完成河套文化博物院、乌拉特博物馆展陈提升改造等项目,推出“爱我中华”主题展馆及“阴山岩画”“金石交”等系列文创产品。市图书馆入选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两部珍贵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巴彦淖尔非遗馆,组织开展黄河流域非遗专项调查,打造自治区级非遗工坊8个、非遗特色街区2个、非遗特色村镇2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个、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3个,举办内蒙古非遗购物月、自治区非遗工艺美术文创精品展等宣传展示活动300余场,开展非遗研培100余场,培训超1万人次,带动就业近万人。“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入选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乌拉特中旗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乌拉特中旗鸿雁文化品牌入选全国十佳非遗旅游体验优秀案例。

——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全市乌兰牧骑创作《温暖的嘱托》《驼乡之恋》等作品358部,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等惠民演出2713场、助企演出30场。重点打造《好大一棵树》《乌梁素海》2部精品剧目,复排提升《我的家乡》《大河套》等8部优秀作品。歌舞剧《我的家乡》入选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晋剧《小宴》荣获全国首届“梅花杯”戏曲网络电视大赛铜奖,舞蹈《月上河套川》荣获自治区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如今,我市正以文旅融合为引擎,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诗与远方”在巴彦淖尔大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书写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