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巴彦淖尔:文化浸润筑家园
发布时间:2025-10-24 15:32:19 记者:杨阳  文/图 编辑:费鹏昊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从秦汉长城的夯土到阴山岩画的图腾,从昭君出塞的壮美史诗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感人故事,巴彦淖尔这片土地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交融的见证之地。如今,我市正以“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工程为抓手,将文化浸润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金石交”融创品牌推介会在北京举行(资料图)

传统技艺赋能民族交融

在乌拉特中旗“金石交”同心创业街的一间工作室内,锤子与錾子的碰撞声此起彼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乌拉特中旗手工艺协会会长、同心创业街负责人白玉龙正在给一套银碗錾刻最后一道云纹。展示架上,以阴山岩画为灵感设计的毛毡挂毯、融合传统刺绣与玛瑙玉石的首饰等一个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去年以来,我市精心打造“金石交”融创品牌,推动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开展校地合作共建,从93件国家级文物中提取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并结合当地传统铜银器制作、刺绣、擀毡等技艺研发出一批做工细腻考究、富有寓意的北疆文化品牌系列、“非遗+文物”的文旅产品。

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的“金石交”同心创业街,已成为乌拉特铜银器、乌拉特服饰、石雕石刻、珠宝玉石、奶食品等特色产业研发和加工销售的重要平台。通过整合零散手工艺人,统一培训、品控并线上线下销售,“金石交”品牌目前已培育7家企业、3家个体工商户,开发乌拉特服饰、铜银器、刺绣等9个类别500多种产品。仅去年,“金石交”品牌销售额达3200万元,带动90户、450余人就业,牧区工坊的匠人年收入增长超30%。

“这些作品不仅是商品,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白玉龙说,研发中心会定期邀请手工艺人讲述作品背后的文化交融故事。如今,“金石交”品牌不仅带动经济发展,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地标,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样本。

教育沃土培育共同体根基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和平,她的智慧与胸怀值得我们学习。”近日,临河区汇丰学校五年级的一节课堂上,学生们热烈讨论王昭君的故事。该校少先大队辅导员彭清华介绍:“我们每周开展一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班队会,这学期还面向四五六年级学生开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以12课时的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去年以来,我市教育系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推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立德树人有机衔接,形成了全系统自上而下、全员参与、自觉主动学习的氛围。

今年9月26日,第25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活动暨全区国防教育技能竞赛(决赛)在我市乌拉特中旗国防教育实训基地举行,来自全区12个盟市及部分中学、高校的23支代表队、138名选手在这里进行竞赛比拼。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该基地已编制25万字的国防教育理论课程和60节军事实操课程,并策划推出“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等9个主题班次,串联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等6处红色地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全市中小学将非遗体验融入课堂,蒙古族刺绣、河套剪纸、阴山岩画临摹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去年,我市累计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500余场次,开展“京蒙手拉手·中华一家亲”“红领巾爱祖国·石榴籽一家亲”“石榴籽共绘同心圆”等各类实践交流活动332场次,覆盖学生10万余人次。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艺精品奏响时代强音

近年来,我市创新方式,打造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主题剧目,创作了一批接地气、有温度、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

市直属乌兰牧骑(市歌舞剧院)原创的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以讴歌和弘扬“三北精神”为主题,讲述几代林场治沙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市委宣传部推出的本土歌曲专辑《温暖的嘱托——歌声里的巴彦淖尔》有高度、有广度,其中《温暖的嘱托》《乌梁素海》等原创歌曲更是深入人心;在乌拉特前旗举办的第九届西部民歌会上,乌拉特民歌联唱《宴歌》、民族舞蹈《牧乐》等节目精彩上演,演员们身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工程,重点创作了《乌梁素海》《好大一棵树》2部剧、《总书记来到咱家乡》《温暖的嘱托》2首歌、《阴山记忆》《河套民俗文化展演》2个沉浸式演艺,打造了“爱我中华”主题展馆,推出了“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和“相约几字弯·共绘中华情”非遗优秀节目展演2个国家级群众文化品牌。举办了“总书记来到我家乡”等20余项主题展览。“千里阴山  千古岩画”阴山岩画艺术巡展在北京、青岛、郑州等地亮相。特别策划的《国家的孩子》主题文创产品、《周末妈妈》舞台剧,教育引导全市各族人民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民族团结主题歌曲《和谐之光》在《民族画报》及各级官方平台得到推广。

漫步巴彦淖尔,“金石交”同心创业街上的叮当锤声,回荡着文化传承的旋律;校园教室里孩子们热烈的主题讨论,传递着民族团结的声音;乌兰牧骑舞台上的精彩演出,讲述着民族交融的故事。文化浸润,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情感纽带。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选树3个国家级、58个自治区级、380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未来,这片土地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