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巴彦淖尔:产业兴旺聚合力
发布时间:2025-10-23 15:22:26 记者:张杰/文 胡东育/图 编辑:费鹏昊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如页面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民族团结的根基在于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我市以产业发展为纽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合作模式、培育特色产业,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加深情谊,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巴彦淖尔大地绚烂绽放。


完善“水电路讯”设施

筑牢产业发展基石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更是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保障。我市紧抓自治区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三年行动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补齐边境地区发展短板。

修建的新井(图源自乌拉特中旗发布)

在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哈拉图嘎查,牧民曼德日玛家的新水井让“吃水难”成为历史。“以前的井水又苦又少,还得去3公里外拉水。现在新井的水是甜的!”曼德日玛说的这眼新井,正是乌拉特中旗2024年牧区分散式供水工程中修建的。该工程投资959万元,建成82眼人畜水源井、2座储水窖,解决了6个苏木镇111户314人、22700多只羊的饮水安全问题。

电力保障同样惠及民生。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哈哨嘎查牧民嘎达感慨道:“过去电压不稳,冰箱洗衣机都用不了。电网改造后,家里的电器全‘活’了!”据了解,2023年以来,乌拉特后旗实施电网延伸通电工程230户、新能源通电升级工程342户,今年还将推进94户的升级项目,彻底补齐农村牧区电力短板。

G0616甘其毛都口岸至海流图高速公路通车 记者 吴昊/摄


道路通则产业兴。2024年底,G0616甘其毛都口岸至海流图高速公路通车,将两地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为口岸建设、边境繁荣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通信网络更让边疆“连”上全国。乌拉特后旗获各琦苏木新建的4G基站实现信号全域覆盖,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更提升了守边护边效率。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巴音戈壁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王殿成说:“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三年行动实施以来,新建成的供水、供电系统较以前更加安全稳定,信号网络覆盖更加全面,边境管理区的高清监控和无人机巡查效率明显提高,边境执勤、案件办理和为民服务更加及时高效。”

2023年,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三年行动,我市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组织,建立党委统揽、政府统筹、主管部门实施、军警地协作的推动落实机制,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切实强化项目资金争取和军地既有资源统筹,投入38亿元实施65个项目,全力推动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跑”,实现公共服务水平质的飞跃。

今后,我市将继续加大投入,持续完善“水电路讯”基础设施,让兴边富民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将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

创新抱团发展模式

激活联农带农引擎

以党建为引领,以合作社为载体,我市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模式,让各族群众在产业合作中抱团发展、共同增收。

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毕克梯嘎查一诺农牧业合作社加工风干羊肉(图源自乌拉特前旗融媒)

在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毕克梯嘎查一诺农牧业合作社,牧民王润莲正和工友们加工风干羊肉。“我入了2万元现金股,同时在这儿当烤工,烤一炉能挣200元。”沙德格苏木以牛羊养殖为特色,嘎查党支部牵头,集体出资5万元,40多名牧民以现金或羊只入股24万元,建起了加工厂,生产风干肉、手工水饺等产品,实现了党支部、合作社、牧民三方共赢。

 “农牧结亲”,让合作升温。“今天要推荐的是来自乌拉特中旗温更镇的羊肉,肉质鲜美、不腻不膻。”在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好联丰有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展厅,董事长高彪通过线上直播平台推介着产自温更镇固日班赛很嘎查的羊肉产品。温更镇组统委员白起胜介绍,温更镇与乌加河镇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农牧结亲”活动,嘎查与村签订“农牧结亲”意向书,聚焦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堵点难点开展生产联促帮扶,还会定期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各类联谊、义务劳动等,惠及农牧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增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嘎查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去年注册了艾敏肉制品加工厂,今年开始生产粗加工肉制品。依托‘农牧结亲’活动,我们可以到好联丰这样的企业学习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更好地推动嘎查集体经济发展,打出品牌,带动群众增收。”固日班赛很嘎查党支部委员乌云达来说。

近年来,我市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深化“农牧结亲”等模式盘活农村牧区资源,让各族群众在经济合作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走出一条产业兴、民心聚的发展之路。

深耕特色产业沃土

培育团结共富硕果

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我市让红驼、华莱士瓜等“土宝贝”成为各族群众的“致富果”,在产业发展中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红驼养殖基地 记者 胡东育/摄


在乌拉特后旗英格苏万峰红驼养殖基地,标准化棚圈里的红驼膘肥体壮,挤奶车间内新鲜驼奶源源不断流入奶罐。牧民朝鲁门将10峰骆驼寄养在基地,不但不用自己花钱,每月还能得200元租金。朝鲁门所参与的,正是乌拉特后旗依托戈壁红驼产业链条实施的骆驼托养富民工程。“发展红驼产业,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合理利用荒漠和半荒漠草原、满足群众对特色畜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乌拉特后旗将持续推动红驼产业与农业、文化、旅游、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为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乌拉特后旗副旗长宝力德说。据介绍,乌拉特后旗已累计发展骆驼专业合作社10家,年加工鲜驼奶3000吨,精细分割驼肉1000吨,加工驼毛绒200吨。

“布和,你家瓜甜度更高了!”“多亏你教的疏花技术。明年我再多种几亩!”在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沙拉毛道嘎查,农民吕苏梅与邻居布和因华莱士瓜种植而时常联系。华莱士瓜,已成为磴口县各族群众共同增收的“甜蜜纽带”。依托自然优势,该县已培育出华莱士瓜、黄河鲤鱼、沙漠甜糯玉米等70余种有机产品,通过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带动保鲜、运输、餐饮等产业发展,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增收渠道。

产业兴旺凝聚团结力量,民族团结助推产业发展。如今在巴彦淖尔,红驼昂首戈壁,葵花摇曳田野,各族群众在共富路上稳步前行,民族团结之花正在产业发展的沃土中结出更加甘甜的果实。


 坚持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


《巴彦淖尔日报》评论员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客观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产业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持续增强。


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始终与民族团结的紧密程度同频共振。新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们不断夯实物质基础,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劳动中增强“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情感,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落地生根,让民族团结之树枝繁叶茂、常青长盛。


发展是硬道理,团结是软实力。我们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巴彦淖尔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实效。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民族团结的同心圆就画到哪里,共同富裕的根基就扎到哪里。要从强边固边兴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等战略高度,谋划和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