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义堂村的辣椒、温更镇二狼山白绒山羊、胜利村的红薯……乌拉特中旗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培育特色乡村产业作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核心支撑,立足资源禀赋,因村施策,加速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及庭院经济产业布局,蹚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辣椒产业“全链”跃升
在德岭山镇四义堂村,串串饱满的辣椒挂满枝头。种植大户席卫兵正在田间仔细察看长势:“今年我承包了2000多亩地种辣椒,亩产约7000斤,亩均利润在2000元左右,比传统大田作物高出1000多元。”
辣椒挂满枝头
2019年,四义堂村党支部依托本地种植优势,创新采用“支部+企业+党员+农户”模式,创办了义堂红食品有限公司,配备了半成品生产线以及全自动辣酱生产线和成品加工车间,开始生产以鲜辣酱为主的特色农家食品,初步延伸了产业链条。
辣椒挂满枝头
2022年,四义堂村党支部又牵头成立了众跃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玉米套种大豆和辣椒;联合企业建厂,建成了集加工、烘干、色选、晾晒、储存于一体的半成品生产加工基地,动员党员群众抱团发展,共享红利。“企业入驻进行精选分级、色选、仓储,不仅提升了辣椒的产值和产能,更让群众收益显著增加。”四义堂村党支部副书记魏海介绍,“今年全村辣椒种植面积超3000亩,产量突破200万斤,收益达800多万元。升级改造后的义堂红食品厂能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节辣椒的存储、加工与销售,有力支撑了村集体经济,也稳定推进了‘一村一品’乃至‘一镇一品’建设。”除辣椒外,番茄、贝贝南瓜、糯玉米等多元化种植模式也在该村落地开花,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今年,德岭山镇组建招商小分队,赴先进地区,围绕生产基地建设、辣椒精深加工、品牌运营规划等关键环节开展招商学习,全力塑造“义堂红”辣椒的品牌影响力。
辣椒酱
辣椒产业的价值链延伸,远不止于田间地头。多家加工企业的成功引进,不仅带动了村民种植增收,更直接创造了150余个就业岗位。在德岭山镇满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负责人介绍:“我们引入了全自动初选线,日处理辣椒50吨。更重要的是,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的高纯度辣椒素,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妆品领域,大大提升了附加值。”
北方辣椒城
“做强辣椒产业,关键在于深挖优势、延链强链。”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党委宣传委员俎伟华介绍了全镇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我们在‘加工’和‘品牌’两端发力,着力构建‘一园(辣椒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城(北方辣椒城)、两基地(制种育苗基地、种植基地)、N选厂(村镇组辣椒初选加工厂)’的空间布局,持续提升德岭山辣椒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今年,德岭山全镇种植辣椒近1万亩,主栽朝天椒、螺丝椒、红龙酱椒,亩均纯利润1500元~2000元。产品不仅畅销四川、贵州、河北、山东、河南、安徽、云南等国内主产区,部分还远销韩国、日本。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乌拉特中旗农民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新渠道。
这几天,德岭山镇胜利村白玉薯种植大户赵艳萍正迎来采收旺季,订单络绎不绝。“我们的白玉薯口感细腻香甜,吃一口就忘不掉!”赵艳萍信心满满地表示,她今年种植的230亩红薯,预计总产量70万斤~80万斤,市场行情看好。
白玉薯产业不仅鼓了种植户的腰包,也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季节性就业和学技术的机会。今年,为贯通红薯产业育、种、藏、售全链条,德岭山镇申请项目资金253万元,建成占地1700平方米的薯类保鲜窖,可储存红薯近150万斤,有效延长销售期,促进农民增收。
“我种了40亩红皮小麦,产量比较好,加工的面又筋道又有味,不愁卖,价格也好,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石哈河镇郜北村二海壕组党支部书记李志海开心地说。
今年,石哈河镇红皮小麦种植面积达8万亩,在郜北村、二十四份村、西羊场村等村形成集中种植区。依托红皮小麦的独特品质,石哈河镇以旱地“小红皮”小麦为核心打造主导产业,紧扣“特”字下足功夫——通过抓龙头企业、建标准化基地筑牢产业根基,同步推进提品质、打品牌、走高端路线,持续提升产业效益;稳定小麦、荞麦、油菜籽以及杂粮杂豆和鲜食蒜等特色农产品,助力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加速成型。
目前,乌拉特中旗已成功打造全国、自治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样板区8个,其中国家级5个、自治区级3个。
未来,乌拉特中旗将持续紧扣“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着力加强品牌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业更深度融合,持续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