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引领发展的脚步,岁月镌刻奋斗的足迹。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十四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市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厚植优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笃定前行,各项事业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十四五’答卷”专栏,聚焦全市上下锚定目标加油干、摽住节奏往前冲,奋力谱写巴彦淖尔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宏伟实践,全景式记录“十四五”期间我市各地的奋斗足迹,立体化展现各领域的亮眼成效,凝聚起谋划新发展、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敬请关注。
山河激荡,非凡五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锚定新时代使命任务、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奔跑的关键五年。这座镶嵌在黄河“几字弯”的北疆城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五大任务”,深化“六个工程”,推进“六个行动”,建设“五高五区”,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征程上步履铿锵,用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个个坚实成果,绘就了一幅经济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壮美画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北疆实践交出了厚重提气的“巴彦淖尔答卷”。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242.3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2.14%。
光伏“蓝海”
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的关键节点、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感,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与绿色发展,让北疆大地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我市将“四水四定”要求贯穿农业全链条,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同步谋划水资源高效利用,形成“藏粮于地”与“节水于田”的良性互动。河套灌区先后入选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数字孪生先行先试灌区、节水型示范灌区,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现代化改造任务,年均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斤以上。
在防沙治沙领域,我市统筹推进产业治沙、科技治沙、全民治沙,形成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全民参与的防沙治沙格局,不断巩固扩展“绿进沙退”成果,坚决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今年,一条长400里、宽1200米的防风固沙林带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成。乌兰布和沙漠重点区域向黄河岸线的输沙量,由2022年的370万吨减少至2024年的150万吨。2024年,全市共实施林业生态建设390.6万亩,推动6个全国防沙治沙示范林场加快建设,创新林光药牧、机械治沙、就地取材等特色模式,机械化治沙率超过60%,亩均节约成本百元以上,林草产业总产值超40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光伏治沙”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磴口县蒙能16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模式,不仅年可发电31.6亿千瓦时,板下栽种的梭梭在防风固沙的同时,还能接种肉苁蓉,带来可观经济效益,让昔日黄沙漫漫的戈壁滩,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
乌梁素海生态综合治理则经历了由单纯“治湖泊”向系统“治流域”的转变。经测算,乌梁素海入湖污染物(COD)在“十四五”前期下降15.23%的基础上,2024年较2022年又下降17%。2024年湖区水位、面积总体稳定,湖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水体自净能力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整体生态环境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如今,乌梁素海的疣鼻天鹅数量已从200只增加到600多只,栖息的野生鸟类数量达20余万只,过境鸟类数量达60余万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和“塞外明珠”。
构建多元协同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将科技作为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的核心引擎,坚持用科技为农业赋能,扎实推进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培育壮大“特”“优”农业产业,粮食作物总产量稳步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日益富足。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28.6亿元,较2020年增长48.4%。
临河区白脑包镇十大股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耐盐碱向日葵“以种促改”技术,葵花亩产提升20%以上。乌拉特前旗先锋镇与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农科院合作,利用乌梁素海芦苇等原料研发液体菌培育技术,建成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并配套建设糯玉米初加工基地,带动500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超20万元。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民丰村二组155亩单产提升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达715.6公斤,再次刷新内蒙古春小麦亩产纪录……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1.9亿元,同比增长6.4%,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6%。肉奶产量分别达到12.85万吨和52.74万吨,分别增长6.36%、9.97%,畜牧业产值达到93.4亿元,同比增长5.6%。
在工业领域,我市绿色转型与产能提升同步推进。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电力总装机达1899.42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659.11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87.35%,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上海电气零碳产业园、黑猫10万吨LNG、乌拉特后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光大联丰、陕耀风光制氢、乌拉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河北建投、隆基绿能等项目加速推进,为全市工业发展筑牢坚实基础。2024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362.4亿元,较2020年增加105.8亿元,增长41.2%。
在服务业方面,我市则充分发挥串联产销两端的作用,畅通内外循环。“天赋河套”优质农畜产品在第五届中蒙博览会上大放异彩。甘其毛都口岸过货量年年攀升,并在2024年历史性突破4000万吨,全国首创的AGV无人驾驶运输通道高效运行;中欧班列“巴彦淖尔”号累计往返49列,累计货值达6.38亿元;番茄、籽仁、脱水菜等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出口持续领跑全区。202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45.1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1.3%。
书写宜居宜业幸福答卷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在农村产业与文旅焕发活力的同时,全市交通基础设施也迎来跨越式发展,公路总里程已扩展至23786公里,高铁巴彦淖尔站投入运行,甘海高速、海望路全线贯通,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民生保障方面,我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24年,全市7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30件民生实事全部办结,交付保交楼5257套、保交房1613套;全力推进温暖工程,完成管网改造178.94公里,改造换热站175座,新建换热站23座,3.62万户农村家庭实现“煤改电”,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我市还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旗区级特困人员供养机构11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48个、村级养老服务站156个,服务覆盖80%以上城镇社区和67.02%的行政村。
政务服务也在不断提质增效。市政数局通过打造“一码一线一中心”服务品牌,推动准入服务再提速,企业设立、变更、注销、迁移等事项压缩至0.5个工作日办结,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零成本”政务服务。针对“个转企”工作,将全流程跑动次数从6次减至最多1次,推动274家个体户升级为企业。医保服务也迈入“智慧时代”,市民使用电子医保卡买药后,手机操作即可完成报销,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42.17万人,参保率达96.85%,困难人员实现100%参保。
从黄沙莽莽到光伏“蓝海”,从盐碱地到“吨粮田”,从老旧小区换新颜到口岸经济蓬勃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市用实干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我市正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姿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继续描绘巴彦淖尔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