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市交投集团:绿色智能交通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25 08:52:27 记者:陶林/文 李鹏/图 编辑:党琦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口岸新能源充电设施

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动脉”,更是民生福祉的“纽带”。作为我市交通建设的主力军,市交投集团坚守服务民生初心,以构建综合交通体系为核心,深耕绿色智能交通产业,从城区公交到跨境枢纽,从新能源补能到环保物流,逐步织就“从家门到国门”的立体交通服务网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提升公交“民生温度”

清晨,临河区金色花园小区公交站,71岁的吴大爷一步登上9路公交车。他告诉记者:“以前上车得拽着扶手,现在台阶跟站台齐平,一步就上来了。”新车运行平稳、准点率高,让老人出行更便捷。

市交投集团城通公交公司运营部长路凯舟介绍,公司已购置15辆适老化公交车,为老年乘客与行动不便人士提供了便利。接下来,公司将逐步把现有的二级踏步车全部更换为一级踏步低地板适老化车型。

在包银高铁巴彦淖尔站综合客运枢纽智能调度指挥中心,监控员紧盯屏幕实时画面——办公区域、客运站大厅、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送站区等场景实现24小时监控。此外,市交投集团还将智慧管理延伸至公交线路,通过后台实时监控调整发车频次,让“准时”成为公交出行的常态。

“以前坐城际客车从陕坝镇回来,得先步行到公交站,现在下车就能坐公交,太方便了。”乘客佟建华说。据综合客运枢纽项目负责人刘宇介绍,该项目占地5.9万平方米、总投资2.31亿元,通过整合客运枢纽站、地下停车场等区域,提供“零距离”一体化换乘服务,配套的滨水商业区还可以满足乘客餐饮、购物需求,让枢纽成为巴彦淖尔的“新门户”“新客厅”。

从24小时安防监控、动态调度等“软服务”,到便民商业区、适老细节等“硬设施”,市交投集团持续推进“公交+民生+公益”工程,新增公交线路132公里,逐年提高线路覆盖率,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的“民生温度”。

做好出行“动力保障”

“在家充电要4小时,在这儿1小时就充满了。”在临河区全民健身中心充电站,市民陈赫一边拔下充电枪收起充电线,一边告诉记者。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已布局3314个充电桩(枪),平均每3公里就有1个充电站点,“家门口充电”成为车主生活常态。

为满足新能源出租车运营需求,市交投集团还在临河区的康泰养老院对面建了1座换电站,目前整体工程已完工,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这座换电站建成后,将有26个换电仓位,日最大服务车次达240次,能满足至少120辆新能源出租车的换电需求。”市交投产业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维亮介绍,目前已保障首批近70辆新能源出租车投入运营。

在甘其毛都口岸出境车辆服务区,多辆新能源重卡正在充电。这些一汽解放J6P重载充电式牵引车,单辆可以承载约130吨进口煤炭,能耗仅为传统燃油车的三分之一。“新能源重卡的投用,加上配套设施的完善,让公司的能耗成本降低三分之二。”内蒙古铖成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费小保说。这一绿色转型的背后,是产业链协同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准发力。今年1月,市交投产业运营有限公司建设的国际陆港区重卡充电站投用,34个充电桩(枪)搭配43辆新能源汽车投入跨境煤炭短驳运输后,单日运输量超2500吨。“我们还联动乌拉特海关为新能源车辆开辟‘绿色通道’,通过‘智能卡口’实现自动放行,使通关效率提升30%。”市交投产业运营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杜磊介绍。

为破解边境新能源重卡“续航焦虑”,市交投集团在G0616高速布局“能源驿站矩阵”。“从甘其毛都口岸到金泉工业园区,已建成2座综合能源服务站,40个高功率充电桩可以满足150辆新能源重卡同时充电。”杜磊说,仅口岸国际通关区新能源服务站,每日就能为至少100台新能源重卡提供续航保障。在甘其毛都口岸环保型煤炭海关监管储存场所项目现场,45座400千瓦充电桩正同步建设,未来可以同时为90辆新能源重卡充电,单日最大服务能力超1000辆次。

目前,全市已建成3314个充电桩(枪)和1座新能源出租车换电站,综合能源服务站建设项目总投资约6.5亿元。未来,市交投集团将进一步优化新能源充换电基础设施,提升全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服务能力。

打造口岸“绿色枢纽”

走进市交投集团国赋产业发展公司承建的甘其毛都口岸环保型煤炭海关监管储存场所项目现场,可以看到4座大型环保煤棚的钢架结构已拔地而起,塔吊正轻动长臂运送建材。今年5月开工以来,这片900亩的土地上,一座集储存、监管、环保、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能源枢纽加速建设,未来将为中蒙边境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这个项目不只是煤炭储存的‘仓库’,更是守护能源安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堡垒’。”市交投集团国赋产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邢旭东站在规划图前介绍项目的核心定位。作为我市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重点工程,该项目分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外调服务区两大板块,目前总体工程进度达65%,预计年底进入试投产阶段。

从规划图看,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是核心功能区,涵盖调度指挥区、煤棚区、蒙古国车辆停放区、重箱区、空箱区;外调服务区聚焦配套保障,设充换电区及集装箱租赁作业区。“我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现在场区硬化已完成55%,覆盖重箱区、空箱区等核心区域,调度指挥客服中心和停车库建设均完成70%,近期完工。”邢旭东说。

调度指挥区是项目的“智慧大脑”。“未来这里将对接海关、边检数据网络,实现车辆智能调度与通关流程协同。”邢旭东举例,蒙古国运煤车辆进入口岸后,系统会自动分配停车区、称重区、装卸区,通过数据共享省去重复查验,真正实现“快进快出”。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4座环保煤棚静态储煤80万吨,加之集装箱储煤区20万吨容量,总计可以实现100万吨静态储煤,将进一步提升口岸能源保障能力。充电桩与密闭煤棚、智能调度系统配合,将让口岸跨境运输迈向“零排放”的绿色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