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民主村:政策加持产业兴 特色种养助增收
发布时间:2025-09-18 09:43:41 本报记者:贾君莲 实习记者:陈恩圆 编辑:白锦涛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大棚西红柿赚满罐,养殖扶持给实惠;跟着党走日子甜,特色种养富起来……”近日,在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三明作了一场接地气的政策宣讲,让村民对特色种养的增收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曾经的民主村,耕地零散,种植单一,农民增收困难。2015年张三明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决心带领村民破局,而用好、用活国家惠农政策,成为打开致富之门的“钥匙”。于是,张三明将各项惠农政策逐条梳理成清单,带着清单挨家挨户走访,坐在村民炕头算细账、讲实惠:“种粮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每亩补38元~200元;政府投资建温室大棚,农民只需低成本承包种植;养鸡、养羊还能享受免费疫苗接种,账一算就清楚了!”他还拿出实实在在的数字作对比:“以前种10亩玉米,一年顶多赚1万元;现在种大棚西红柿,每棚年收益能达到8万元!”

针对村民“没技术不敢种”的顾虑,张三明专门邀请科技人员每月到村驻点,从西红柿育苗、整枝打杈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逐步掌握种植技巧。针对村民“怕销路差卖不上价”的担忧,他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与外地收购商签订订单,承诺“保底价收购”,彻底打消村民的销售顾虑。

刚开始试种大棚西红柿时,村民袁孝德怕赔本,不敢试种。后来,张三明坚持不懈地给他讲政策、算细账,他才开始种植。如今,他共承包大棚11座,年产西红柿20万斤,收益可观。提起现在的红火日子,袁孝德笑着说:“跟着政策走,选对种养路,赚钱真不愁!”

“算清账、讲明白,让村民看得见实惠、摸得着好处,才能打动村民。”张三明说,“我始终记着这样一句话——好政策不是挂在墙上的,得落到地里、走进村民心里,才能真正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金秋时节的民主村,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村民忙着采摘、装箱;不远处的养殖区里,自动化蛋鸡笼舍运转不停,分拣好的新鲜鸡蛋正在装车准备发往外地。目前,民主村已建成温室大棚300座,年销售大棚西红柿450万斤,露地产西红柿2000万斤,仅西红柿产业年销售额就超3000万元;蛋鸡存栏量达8万只,年供应鸡蛋230万斤,肉羊年出栏5.8万只,两个养殖产业年销售额超1800万元。

下一步,民主村将继续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大棚配套滴灌设施,进一步节水节肥、降低种植成本;利用闲置宅基地打造农耕体验园,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采摘西红柿、体验养殖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