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巴彦淖尔市关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鲜食玉米地里,大型玉米收割机往来穿梭,抓紧时间采收玉米。刚采收的玉米将被送到生产车间,经过五重锁鲜工艺进行加工,最大程度保留其最原始的风味和营养。“从采摘、高温灭菌、真空包装到漂烫清洗,整个工艺流程设置了5个关键控制点,确保玉米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与营养价值。”该公司监事闫娜介绍。这一品质跃升,得益于该公司与江南大学通过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搭建的合作桥梁。江南大学提供的中空锁鲜配合高温灭菌技术,显著提升了该公司产品的品质稳定性。“今后,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布局品种研发,寻求更深度的产学研合作。目标是让河套优质农产品走出河套,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闫娜说。
科技创新不仅在玉米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市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也随处可见。在内蒙古李牛牛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项专利技术正被应用到一批熟制葵花籽生产中。“此次生产应用了5项专利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较科技成果转化前分别提升了15%和5%以上,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线。”该公司行政主管单嘉豪介绍。
在该公司车间货架上,展示着企业现有的40多种不同风味、类型产品。近年来,随着多口味新品以及坚果品类的加入,该公司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竞争力显著增强。“市科技局和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通过结对帮扶、送政策上门、财政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对公司进行了大力培育和辅导。目前,我们已取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且全部实现转化应用。”单嘉豪说。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推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精准对接、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1~7月,市科技局共推荐科技型中小企业122家,其中89家获自治区科技厅公示;在各旗县区开展“蒙科聚”科技创新政策培训班8期,聚焦科技政策解读、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实操、研发费用归集及加计扣除政策要点、科技金融等核心内容,采取“精准解读+现场答疑”模式强化辅导,累计培训企业412家次、培训人员694人次;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推动中国农业银行巴彦淖尔分行为100家科技企业提供贷款融资34680.1万元。同时,充分发挥“蒙科聚”分中心作用,举办“蒙科聚”发布会10场、对接会11场、路演会2场、“科创人才——企业家”握手活动1场,促成科技合作项目签约31项、签约金额1590万元,累计发布、路演科技成果116项、技术需求76项。举办技术经纪人初级培训班,培训技术经纪人114人;在技术成果交易服务上精准发力,登记技术合同61项,合同成交额达1.82亿元。加强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登记数量稳步提升,自治区科技厅已审核通过科技成果22个,正在申报科技成果56个,专利成果占登记总量比例由27.3%提升至45.5%。依托政策推动成果转化,组织申报并获批2025年度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财政后补助资金,惠及47个企业,获批资金1244万元;获得2025年度技术交易补助资金565.5万元,3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获奖补资金90万元。
从高校的尖端技术落地田间车间,到本地企业在政策支持下自主研发的累累硕果,我市正以科技创新为纽带,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强劲的产业优势,丰富的农产品正加速蜕变为市场竞争力强劲的高附加值精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