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边境线上的心手相牵
发布时间:2025-09-15 09:55:22 记者:王祺 文/图 编辑:白锦涛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普法宣传

一次不经意的相遇,一段满是关切的朴实对话,不仅展现了民警的柔情,更折射出祖国北疆稳边固防的深厚根基——人民群众与守边人之间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

“今天发布了山洪预警,这里地势低洼,一旦发生山洪非常危险。”“要不你就去我们所里面住一晚吧……”近日,一段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巴音忽热边境派出所民警劝阻骑行者雨天露营的视频持续温暖网络。视频里,民警不仅耐心解释山洪风险,还帮助骑行者寻找住处、提供食物;屏幕外,不少网友被这份“把陌生人当家人”的贴心打动,特意拨通巴彦淖尔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点名要表扬这两位“把群众安全放在心上”的民警。

9月1日,这份认可有了更具体的回响——乌拉特中旗边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邹鹏飞带着一封凝聚着网友敬意的表扬信和两份荣誉证书,专程来到巴音忽热边境派出所,为执勤民警王柄、张永强送上这份“全网点赞的褒奖”。面对突如其来的“走红”,两位民警黝黑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其实在日常巡逻、入户走访里,这样的事情我们常做,真没觉得特别。守护群众安全本就是分内事,我们只是尽了该尽的责任。”

在亿万网友点赞的背后,这个故事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次普通的执法场景:民警们用最接地气的叮嘱、最实在的帮扶,既守护了骑行者的安全,也守住了边境地区的安全底线。而这份“平常事”里的坚守,恰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更是无数戍边民警用温情织密边关防线的缩影。

巴音忽热边境派出所辖区2088平方公里,约等于300个西湖连在一起。可撑起这份守护重任的,只有13名民警。

多年来,戈壁滩的风沙常裹着碎石打在警服上,寒冬的积雪能没过脚踝,但这群民警从没有停下脚步:他们踩着晨露走进牧民的毡房,听诉求、记难题;迎着落日踏上边境线,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国土。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他们与世代扎根在这里的边境牧民早已超越了“民警与居民”的身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遇上啥难事、急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派出所打电话。不管是牛羊丢了,还是房子漏了雨,他们从来都是接了电话就往这儿赶,从来没让咱等过!”今年67岁的奥特很是巴音乌兰苏木乌力吉图嘎查的牧民,说起派出所的民警,老人的脸上露出信任的笑容:“前年冬天,草原上突然刮起白毛风,雪粒子裹着风打在脸上跟刀子割似的,能见度连十米都不到。我们嘎查的两位牧民在放羊途中迷失了方向,派出所的民警们顶着寒风连夜找到了他们。等把人安全送回家的时候,民警的眉毛、胡子上全是冰碴子,他们不是来‘管’我们的,是跟我们一起守护这片草原的亲人啊!”

这样的暖心事,在草原的四季流转里随处可见。巴音忽热边境派出所所长青格勒说:“警民信赖不是喊出来的,是一件件小事攒起来的。”夏天牧民剪羊毛、拉草料,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民警们巡逻路过时,总会主动挽起袖子搭把手;冬天草原上的积雪常没到小腿,牧民的车一不小心就陷进雪窝,民警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群众脱困。巴音忽热边境派出所的辖区面积大,牧户们住得散,最远的牧户离派出所有近90公里路程,牧民们网购的商品、办好的证件,取一次要跑大半天。民警们把这些东西“捎”在巡逻车上,挨家挨户送到大家手里。

牧民们也把民警的好记在心里。民警们在巡查走访中无论走进谁家,总会有热气腾腾的奶茶和手把肉来招待;群众义务协助民警守边护边,边境线上“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奥特很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在自家牧场周边转一圈,一旦发现陌生人或异常情况,就会第一时间给派出所打电话。“民警们管的地方大,我们多盯一眼,他们就能少跑点路。”奥特很说。

从劝阻骑行者露营的“举手之劳”,到冒雪救牧民的“生死相托”;从民警帮牧民拉草料、送证件,到牧民给民警盯边境、传信息,在这片草原上,警民之间的每一次互助,都像一缕缕丝线,织成了一张坚不可摧的“边境守护网”。正如青格勒所说:“边境的安稳不是靠某一个人,是靠我们民警和牧民手拉手、心贴心。我们守着土地,牧民守着我们,这份情谊,才是北疆最牢的防线。”

当民警把“守护”藏在每一次耐心叮嘱、每一次俯身帮忙里,当牧民把“牵挂”落在每一次及时提醒、每一杯热奶茶里,守望相助、心手相连的民族深情便在这片20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出了最温暖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