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阳光穿透钢架大棚的透明膜,在藤蔓间洒下斑驳光影。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太阳升村的圣女果种植园里,村民刘树军正弯腰采摘红果,竹筐里的果实已高高堆起。“土地流转费一亩1000元,在园子里打工一天180元。”他满意的言语里,透露出巴彦淖尔设施农业的“蝶变”——从“一年一季”的传统农田到“四季生金”的智慧大棚,从分散种植到产业集群,设施农业正以蓬勃之势,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从零星分散到集群成势
产业规模激发振兴动能
在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4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内部遍布水肥管道,传感器实时反映着温度、湿度、光照数据。这正是我市设施农业从“零星分散”向“集群成势”转型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坚持“实用型塑料大棚为主、新型日光温室为辅”的发展路径,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快速扩张。截至2024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25.35万亩,建成千亩以上园区12个,形成“一县一业、一园一品”的产业集群格局。
在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五原县、杭锦后旗,蜜瓜、冬枣、玉菇甜瓜等优质瓜果产业带初具规模。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太阳升村的冬枣示范园已建成260亩,预计明年亩均效益超4万元;在五原县黄柿子产业园,新一代品种“635”“650”亩产达1.5万斤。
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的蔬菜产业蓬勃兴起。临河区干召庙镇的麒麟西瓜基地建成后预计年产值5.5亿元;杭锦后旗太阳升村田园综合体配套冷链分拣中心做到了“早上摘瓜、中午发货、晚上上桌”,使瓜果损耗率从15%降至3%。
覆盖杭锦后旗、临河区等旗县区的标准化果蔬育苗产业带,每年育苗超千万株,为设施农业种植提供了源头保障。五原县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1000亩辣椒育苗基地,可满足11.4万亩辣椒用苗需求,秋茬错峰种植还能让农户亩均多赚3000元。
从单打独斗到利益共享
模式创新助力农民增收
因为太阳升村的设施农业园区,村民王秀兰的生活彻底变了样。“以前自己种20亩地,一年忙到头挣不到两万元。现在流转土地拿1万元流转费,再‘返租倒包’2个大棚种麒麟西瓜,跟着技术员学技术,一年能挣8万元!”她的“幸福账本”,源于我市对设施农业经营模式的深度创新。
针对设施农业前期投入大、农户参与度低的问题,我市探索出“政府补贴、主体承建、农民种植、农企合作”的多元模式,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深度绑定,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合伙人”。
太阳升村引进山东菏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建设1000亩示范园区。“企业统种”模式下,企业雇用农户管理大棚,通过“每棚保底5000元管理费+产量提成”,农户年劳务收入超3万元;“返租倒包”模式则是将建好的大棚以低价返租给农户,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保底收购,带动农户亩均纯收入超1万元。两种模式共覆盖500余户村民,人均年增收2.5万元。
临河区干召庙镇麒麟西瓜基地是“政企共建+农户参与”的典型案例。政府协调土地流转,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企业投资4.5亿元建设4万座拱棚,辐射8个行政村,流转土地2.5万亩。项目建成后,预计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村民将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实现“三重收益”。
五原县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则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线,投资1.3亿元建设辣椒育苗基地,不仅为周边11.4万亩辣椒提供优质种苗,还通过“错峰种植+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育苗结束后,大棚秋茬继续种辣椒,每亩多赚3000元,加工成辣椒酱、辣椒干,附加值可提升5倍。
从靠天吃饭到数字智造
科技赋能升级“棚内经济”
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的鲜农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农民张胜利轻点手机上的“智慧农业平台”,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墒情数据实时更新。有了这套系统,每亩大棚节水30%、节肥25%,产量却提升了20%。
科技是设施农业的“芯片”。我市聚焦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推动设施农业向智能化、标准化转型,让“棚内经济”变成“数字智造”。
新品种“挑大梁”,破解“卡脖子”难题。五原县民隆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李景富教授团队合作,历经5年攻关,培育出新一代黄柿子品种“635”“650”。这些品种抗病性强,还保留了沙甜口感,成为“五原黄柿子”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品种。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引进21种先进种植模式,试种荷兰小番茄、日本网纹蜜瓜等高端品种,单棚产值突破10万元。
新设备“强支撑”,点亮“智慧农业”。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的智能玻璃温室配备自动卷帘、自动温控、水循环净化等系统,通过物联网实现“手机远程管大棚”:温度高了自动开风口,湿度低了自动滴灌,连病虫害都能通过摄像头识别预警。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鲜农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的智能连栋温室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每亩水肥用量减少40%,却能增产15%。“过去1座大棚得雇3个人盯着,现在1个人管10座大棚游刃有余。”园区负责人说。
科技的注入,让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2024年,全市设施农业平均亩产值达2.5万元,其中塑料大棚一年两茬模式亩产值2.5万元、麒麟西瓜一茬亩产值3.5万元,智能温室亩产值突破10万元。
今年,我市计划新改建设施农业2.8万亩,其中新建千亩以上园区5个,打造“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3个;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联合科研院所攻关抗逆品种、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继续培育壮大“天赋河套”品牌,推动更多设施农业产品进入北上广深等地高端市场;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