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高大羽:坚贞不屈写忠诚 一腔热血染红旗
发布时间:2025-09-08 11:21:26 记者:张杰 编辑:赵彤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在临河区西郊革命烈士陵园,20名中小学生正在为45名烈士的墓碑“描红”。他们手握毛笔,蘸取朱砂,在镌刻着革命先烈姓名和事迹的墓碑上一丝不苟地勾描。这里就有高大羽烈士的墓碑。

高大羽(1912—1943),又名高玉祥,出生于河北省行唐县,自幼家境贫寒,务农为生。1936年,他背井离乡来到临河,以打零工为生。贫困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对光明的向往,艰难的生活经历让他更加渴望改变社会现状。1938年冬,经共产党员刘进仁等介绍,高大羽在临河南台子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了为党和人民奋斗的革命征程。

入党后,高大羽全身心投入党的工作。1939年5月,他参加傅作义组织召开的抗日建国讨论会。在会上,他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坚定地主张抗日,同降日派进行坚决的斗争。因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他被特务秘密扣捕。在狱中,敌人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吐露任何信息。无奈之下,敌人将他释放并暗中监视。

1941年春,高大羽遵照党的指示,在罗圈湾一带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组织群众与欺压百姓、破坏抗日的大地主作斗争。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引起特务恐慌,再次被秘密扣捕并押解至陕坝监狱。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他宁死不屈,坚守党的机密。在进行3个月的严刑拷打后,敌人一无所获,只能再次将他释放。出狱后,他回到临河东门外代兴堂庙小学,以教书为掩护,继续投身抗日斗争。

1942年冬,高大羽在晏江县国民党县政府谋得科员一职,利用合法身份开展地下工作。然而,他的行动很快引起敌人注意,第三次被特务扣捕。面对敌人的胁迫,他始终守口如瓶。在狱中,国民党绥远省党部书记亲自审问,各种酷刑加身,高大羽却毫不屈服。1943年正月初三晚,历经40多天折磨的高大羽被敌人残忍地打死在刑讯室,年仅30岁。

高大羽,一位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信仰的革命英烈。他坚贞不屈的精神,永远镌刻在革命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