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村高标准农田
初秋,杭锦后旗蛮会镇红旗村的70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里,饱满的葵花盘迎着阳光微微颔首,连片的玉米迎风舒展。村民常友明沿着田埂慢慢走着,脚下的土地平整开阔,田边新修的膜袋衬砌渠里,黄河水顺着规整的渠道缓缓流淌,滋润着这片丰收在望的田野。捧起沉甸甸的葵花盘,常友明对记者说:“你看这花盘,又大又实,籽粒也饱满,今年收成差不了。”
“以前最怕秋雨,一场雨就能把葵花泡得耷拉下来。”常友明停下脚步,望着远处连成大片的葵花田感慨道,“过去这里的田块零散细碎,排水全靠自然渗透。有时候雨下得多,抽没地方抽,退没地方退,葵花根泡烂了,整株整株地死。”
如今,红旗村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控水等各项试验示范工作。从地头的小排沟到村里的支沟,再到连接总排干的干沟,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让积水“有处可去”,加上膜袋渠减少渗漏,“水不浪费了,葵花也长得比往年壮实多了。”常友明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补上了灌排设施不足的短板,增强了农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同时,农田从原来的小块变成了大块,再配合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和玉米密植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量产值也稳步提升。
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严有德介绍,现在每亩地较过去省水160立方米,节肥约10公斤,化肥使用率提高50%左右。今年葵花预计每亩增产50公斤,玉米预计每亩增产100公斤。
在杭锦后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有44个,已完成建设52万亩,今年将实施36.7万亩。高标准农田不只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还提升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率。
在杭锦后旗陕坝镇赤峰村的田野里,绿油油的玉米一眼望不到头。清晨,村民韩双岁走到地头,拧开泵房的水肥一体化设备阀门,澄清后的黄河水伴着肥料顺着滴灌带均匀渗入土壤,滋润着每一株玉米。
“过去一天忙下来只能浇几亩地,现在我一个人负责管理1000亩地。”韩双岁笑着说,“看这玉米,叶片绿油油的。”过去,村里有11500亩的耕地,曾因盐渍化严重,到处是“巴掌田”“花花田”,种植玉米难成活。经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和盐碱地改良,昔日的低产田变成了连片的丰产田。
今年,韩双岁把自家50多亩地全部入股了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自己则在合作社的玉米田里务工。“建设高标准农田后,节省了人工。现在我一年有分红和打工两份收入,打工预计一年增收2万元左右。”他说,村里把近5000亩地集中起来搞“统种共富”,统一管理、统一耕作,土地效益提上去了,大家的腰包也鼓了。
“正是靠着高标准农田打底,我们才敢推行‘统种共富’,实现一地双收。今年一亩地能比去年多种1000多株玉米,按照现在的长势,每亩预计增产200公斤左右。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2万元,今年预计再增1000元。”赤峰村党支部书记韩雪忠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我市围绕田块整治、地力提升、灌溉设施、道路工程、防护林网等内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163.03万亩,计划2027年将灌区内符合条件的739.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经测算,建设后新增耕地1.5% 左右,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转收入提高500元以上,节约成本90多元,为促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基础。
常友明托起饱满的葵花盘估算着产量,韩双岁在地头检查着滴灌带的出水情况,田埂上的防护林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机耕路上的农机正待命准备秋收。生机勃勃的田野里,寄托着农民的“赚头”和“盼头”,一幅“田丰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