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滴灌能力达到107万亩,农田灌溉水肥一体化有效利用系数持续攀升,农业用水总量下降……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杭锦后旗坚持节水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杭锦后旗以节水行动为抓手,坚持以水定地、量水而行、节水为重,统筹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走出一条以高效节水为核心、科技赋能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效节水粮食产业园区
近日,在杭锦后旗三道桥镇永进村万亩高效节水粮食产业园区,记者看到,青翠欲滴的玉米植株枝繁叶茂、长势喜人。滴灌带在作物根部输送着水分与养分,昔日大水漫灌的场景已不见踪影,节水科技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灌溉模式。
“过去,大水漫灌每亩地每年用水约600立方米。现在,我们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整村集中实施引黄滴灌高效节水工程,每亩地用水330立方米。同时,我们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科学配比肥料和水,进一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预计粮食产量可提升15%左右、人工成本降低50%左右。”永进村党支部书记王亮告诉记者。
依托河套灌区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杭锦后旗以“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改造高标准农田,将灌排体系从7级精简至6级或5级,耕地地力等级提升1级,431公里衬砌渠道如同银色丝带,让水资源在输送中“少跑路、少损耗”;1057台移动式水肥一体机、1600余台便携式设备的广泛应用,让浇地升级为“精准喂水”。
走进杭锦后旗双庙镇太荣村,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农作物随风摇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前种地全凭经验,水多水少全靠感觉,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啥时候浇水、施多少肥,都十分精确。”村民孙志明说,他家今年种了40亩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把小块田整合成了大片田,而且便于机械耕种、收割,让种地变得轻松又高效。“现在小麦一亩能增收200斤,玉米能增收300~400斤,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孙志明笑着说。
今年以来,双庙镇坚持园区引领、科技赋能、生态优先,统筹推进太荣村、五丰村双核心节水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并依托双园区建设平台,系统推进控水降耗、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膜减污四大集成技术,在实现水资源集约化利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耕地质量、优化了种植结构。
“按照‘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我们建成‘一户一块田’的高标准农田。同时,加快推进节水工程建设,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目前,全镇高标准农田面积达3.3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1.5万亩。”双庙镇副镇长雷龙介绍道,“此外,我们采用企业引领的园区化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特色种植基地3万余亩,实现亩均增收约800元。”
近年来,杭锦后旗将农业节水增效作为农业深度节水控水的重要抓手,落实落细工程、农艺、品种、结构、机制“五节”措施,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2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99万亩,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63个、包浇小组669个,亩均节水量达66立方米,户均收益增加909元,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
“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杭锦后旗农业生产正从传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经营加速转型,规模化经营面积已达60万亩。2024年,全旗渠系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479,今年计划通过工程措施力争达到0.481,还将依托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及玉米单产提升,推动水肥一体化面积增至26万亩。”杭锦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张少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