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筑起“绿色长城”
发布时间:2025-08-18 11:25:52 记者:陶林 /文 通讯员:斯日古冷 /图 编辑:赵彤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去年以来,我市依托“三北”工程,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打造1条长400里、平均宽1200米的防风固沙带,有效阻止乌兰布和沙漠东侵,为河套平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目前,这条防风固沙带已全线贯通。

磴口县光伏生态治理区

近日,来到“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一号高地——磴口县刘拐沙头,黄河沿岸的裸露沙丘上已经铺满草方格,植被稀少缺口处栽下的乔、灌木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沿河防风固沙林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绿色长城”。

过去,乌兰布和沙漠的东扩导致周边土地沙化加剧,流沙不断涌入黄河,河床逐年抬高,威胁黄河安澜。“这里是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握手’的地方,东与阿拉善左旗交界,南和鄂尔多斯隔河相望。曾经,这里每年向黄河侵入黄沙达7000万吨。”站在一号高地,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指着防风阻沙林带项目规划图说,2024年,磴口县与阿拉善盟缔结了生态同盟,通过联防联治,年输沙量降至150万吨。

“400里防风固沙带包括磴口县300里、杭锦后旗90里、乌拉特后旗10里,起到遏制沙漠蔓延的作用。”何文强介绍,磴口县通过工程固沙,结合灌木造林、退化林修复以及森林抚育等措施,共实施了18.4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形成了乔灌草高低错落的三层屏障。

在蒙能24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7万余亩草方格纵横交错,形成一张金色的巨网,将流动的沙丘牢牢锁住。该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模式,在光伏板下栽植成本低、固沙效果好的沙生灌木,实现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项目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48.5亿千瓦时,营业收入11.7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13.2万吨,年节约标准煤146.4万吨。”项目负责人马泉山说。

光伏板下,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磴口模式”科技创新团队的董雪正蹲在沙地上监测不同区域梭梭的生长情况,采集土壤进行生态评估。她记录下每片区域梭梭的冠幅、高度和成活率。“通过连续5年的监测,我们发现板前和板中种植梭梭、板后种植四翅滨藜的效果最好。”董雪说,梭梭是最容易成活的沙生植物,成活后周围会长出沙米和芦苇等草本植物,形成近自然恢复。

在推进光伏治沙过程中,磴口县实施以工代赈模式,吸引周边农牧民深度参与项目建设,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目前已累计带动3000余名农牧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1.35万元。

到今年,磴口县已完成沙漠综合治理48.5万亩。下一步,磴口县将依托“三北”六期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完成零星沙漠生态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的“绿色长城”也将愈加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