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装充电桩之前,这样的矛盾我们社区也遇到过,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近日,临河区社区学院内热闹非凡,在这场新推出的“书记有约,共话治理”沙龙活动中,社区书记们正围绕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讨论着。
近年来,临河区社区学院围绕人才的“引、育、用”,创新实行“1335”工作机制,深入挖掘社区治理优秀领军人才,让更多元的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到“美好社区”建设中来,全力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淳风气”的群众精神家园,努力构建多元融合、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引”为先
形成基层人才聚集“强磁场”
“社区网格化治理,要立足实践案例,从机制优化、资源整合、服务创新等维度提出改进思路,针对网格治理模式深化、物业党建联建机制完善、居民议事协商平台规范化等重点领域,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方案……”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特日格乐在社区学院授课时说。
临河区社区学院不断延伸平台在聚拢资源、汇集人才方面的功能,建立起一个多领域、多层次的社区治理专家库,围绕“人人皆可为师”理念,从不同角度挖掘基层治理专家。先后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河套学院等高校签订共建协议,外引高校教师32人,择优在“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全面振兴”大比武中筛选成绩优异的基层党组织书记以及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120余人,成立“基层治理骨干教师队伍”,吸纳涵盖党的政策理论、民俗文化、家庭教育、卫生健康、创业就业等多个领域的师资力量230余人。
今年5月,临河区社区学院被河套学院授予“中国卒中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共建单位”称号,并与该学院医学系进行合作交流,为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提供样板。
以“育”为本
铺就基层人才成长“快车道”
“社区学院的课程能够从我们的工作实际出发,以多样化的形式围绕工作中常见的具体难点问题进行教学,既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又为化解基层矛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好的思路。”新华街道华海社区工作者小李说。
临河区社区学院从社区教育实际出发,将基层干部“强能”作为基层治理“强效”的关键,围绕推动社区微更新、充电桩安装、小区停车改造等主题,打造“领航者赋能计划”、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主题培训、“聚力网格”网格员学思用实践计划等多个精品专题课程,采取课堂教学、案例研讨、场景模拟、实操推演、主题沙龙等多样化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能力和服务精神的社区工作者。近年来,共有1600余名社区工作者参加课程培训,持续锻造能干事、善创新的基层治理骨干队伍。
以“用”为要
搭建基层人才服务“大舞台”
周末一大早,社区学院就坐满了学员,大家围着讲台,屏息凝神地观看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代表性传承人田玉娟老师的操作,画稿、掐丝、调砂……不一会儿,一件精美的掐丝珐琅作品呈现在众人面前。
“简直太神奇了!”金川街道水苑社区居民刘女士感叹道,“我在手机上看到可以预约掐丝珐琅课程,就提前预约带着孩子来上课了,正好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让孩子感受一下非遗的魅力。”
临河区社区学院持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效盘活社区资源,秉持开放式教学理念,以群众爱好为切入口,以兴趣课程为内容,设置“点单式”点课服务和“订单式”专题培训,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生活圈和精神家园,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基层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近年来,临河区立足本土实际,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依托社区学院资源优势,打造‘党建引领、教治融合、开放共享’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平台,为社区治理注入源头活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临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强表示。
下一步,临河区社区学院将持续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深耕本土文化,精心打造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社区教育精品课程,推动社区服务与职业技能教育深度融合,以人才赋能激活基层治理,在探索具有临河特色的社区治理新路上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