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中旗风电光伏异地治理项目区
乌梁素海的湖面上百鸟翔集,新华林场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五原县的设施大棚里瓜果飘香……碧水蓝天间的巴彦淖尔生态画卷,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将生态治理、产业振兴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全方位、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治理,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系统治理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巴彦淖尔的生态治理,是一场从“单一修复”到“系统重构”的深刻变革。从乌梁素海到乌兰布和沙漠,从新华林场到盐碱地,每一个生态项目的推进,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释。
盛夏,乌梁素海碧波荡漾、芦苇摇曳。今年,工作人员在监测时首次在这里记录到彩鹮的身影,这正是全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印证。
近年来,我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指引,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控肥控药减少农业污染,实施生态补水稳定水面,将芦苇资源化利用……一系列举措让湖区水质保持在整体Ⅴ类、局部Ⅳ类,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鸟类种类增至260余种。2023年,乌梁素海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生态治理的成效,既在绿色版图的扩展中,也在治理模式的创新中。
眼下,在磴口县穿沙公路两侧,金叶榆、杨柳和灌木组成的防风固沙林宛若绿色的飘带,与远处黄色的沙漠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曾以每年7000万吨的输沙量威胁黄河,426.9万亩沙地覆盖磴口县77%的县域面积。面对“沙进人退”的困局,我市创新“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模式——将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发展光伏产业,在沙漠中获得收益。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众多林场之一。经过三代林场人的接续奋斗,这里黄沙退却、绿潮奔涌——集中歼灭5000亩沙地,累计栽植植被265万株,林草覆盖率增至88%。新华林场2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整体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3.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3万吨,配套生态治理面积2.4万亩,形成稳定防风固沙带。
盐碱地的“重生”则诠释着系统治理的深度。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改革,我市坚持“工程+农艺+科技”综合施策,使河套灌区大片盐碱地变成良田,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改造后的盐碱地亩均效益增长180元、流转费用提高200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超10%。
产业转化
完成生态到经济的价值跃升
生态保护是发展转型的“催化剂”。只有让“绿水青山”真正“生金”,才能实现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近年来,我市通过创新驱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
乌兰布和沙漠中的梭梭林下,一株株肉苁蓉破土而出,成为农牧民的“致富草”。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创新“生态修复共同体+产业振兴共同体+健康养生共同体”模式,开发出肉苁蓉胶囊、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使附加值较原材料提升16倍。公司年加工鲜品肉苁蓉700吨,带动周边5个乡镇、2000余户农牧民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1.2万元。如今,乌兰布和沙漠的肉苁蓉产业已成为全国沙产业发展的标杆,吸引20余家企业入驻,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五原县的现代农业演绎着“藏粮于技”的新故事。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当地以“三绿三金”(即增绿添金、借绿生金、促绿成金)模式推动农业升级。通过农业“四控”行动,耕地亩均增产20%~60%、增收超20%;通过盐碱地改良,项目区地力水平提升1~2个等级;通过发展庭院经济、造林增绿,建成全国最大的设施农业产业园,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塔尔湖镇联丰村将农业、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建成特色养殖科普园、农家乐、采摘园,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旅游饭”。从“大田农业”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五原县的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不仅能保障粮食安全,更能成为生态旅游的载体、农民增收的引擎。
乌梁素海的“生态鱼”则“游”向了更广阔的市场。生态修复让这颗“塞外明珠”重焕生机,也带动了生态渔业的发展。当地严格把控养殖规模和品质,“乌梁素海”牌鲤鱼、鲫鱼因肉质鲜美、绿色无污染,畅销北京、上海等城市。2024年,乌梁素海渔业产值突破5000万元,带动周边1000余户渔民增收。更深远的意义是,生态渔业的发展倒逼水域环境持续改善,形成了“以渔养水、以水兴渔”的良性循环,让“生态红利”真正惠及产业链上的每一环。
旅游业的全域推广,更让生态价值“活”了起来。我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起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域旅游格局——乌兰布和沙漠的骆驼骑行、滑沙体验,乌梁素海的观鸟摄影、湿地研学,五原县的田园采摘、民俗体验,新华林场的光伏科普、森林徒步……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八方来客。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亿元。
成果共享
擦亮绿色发展的幸福底色
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我市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生态治理全过程,将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有机统一,将绿色发展转化为可视可感可行的实践,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2024年,全市70%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30项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发放救助补助资金6.83亿元,惠及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20万人次;24670套保交楼全部交付,改造老旧小区98个;建成投运高铁巴彦淖尔站,新建农村牧区公路611公里;获批筹建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中小学幼儿园4所、新增学位4020个;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新院区落成开诊,13家医院与阜外、安贞等30余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一项项民生工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3亿元,同比增长9.7%,109.38亿元投向教育、社保、卫健等领域,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
乡村的“蝶变”是发展惠及民生的直观印证。2024年,我市新建改建农村牧区公路共800公里,完成村庄绿化111个、户厕改建4880个,具备污水处理能力的建制镇超75%。更可喜的是,生态治理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农牧民在参与生态建设中实现增收——乌兰布和沙漠的肉苁蓉种植基地,每年吸纳5000人次务工;新华林场的光伏项目,带动1.7万名农牧民就业;乌梁素海的芦苇加工企业,提供150多个固定岗位……“生态饭”越吃越香,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这些看得见的成效、摸得着的幸福,既源于生态治理的系统谋划、产业转化的创新实践,也离不开改革的破局。我市持续深化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聚焦“放管服”与要素市场化配置,123项高频事项办理流程精简优化,便民服务“一码通”上线推广,企业、群众办事从“跑多窗”变为“掌上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扣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出台了自治区首部湖泊流域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用法治护航绿色发展;农村改革深耕“土地+产业”融合,盐碱地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经验被全国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制度活力……
阴山更美、沙漠更绿、湖泊更清,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巴彦淖尔,正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