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乌拉特草原,漫山遍野的绿草顺着山势铺展开来,紫色的沙葱花在风中摇曳,连最耐旱的沙生冰草都长到半尺高。
走在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松软的草地上,乌兰朝鲁嘎查牧民那仁满都拉指着脚下一小片裸露的沙地说:“以前漫山遍野都是这样的沙地,现在沙化少了、绿色多了,我们牧民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
绿电新草共生
从山顶向远处眺望,“绿浪”深处白色的风电机组列队排向天边。此情此景很难让人想到,两年前,新忽热苏木草原退化率高达67%。为解决这一难题,当地积极探索,创新推行“风电开发+生态修复”一体化模式,构建起“绿电生产——资金反哺——土地修复”的良性循环,为草原生态环境改善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补播区茂密的草丛中,乌拉特中旗风电光伏异地治理项目区项目负责人苏建光指着脚下形态各异的草介绍道:“你看,这是沙生冰草,这是蒙古冰草,这是小叶锦鸡儿,它们都是草原上的原生草种。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免耕补播技术,在地表划开2~3厘米深的浅口,播撒下人工培育的草种,不到一年就可以长到40多公分高。”据了解,项目同时配套实施围栏封育、围封禁牧、人工种草、补播施肥、柠条平茬复壮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让退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和修复。
该项目还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吸引了7个嘎查的牧民参与其中,每户平均增收超2万元。“我既做管护员,又负责设备维护,每年能增收3万多元。”参与了项目建设的那仁满都拉说。与此同时,乌拉特中旗还推行“禁牧不禁养”政策,新建标准化棚圈每座补贴4万元,优质饲草亩产也提升至1.2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和谐共进。
“如今,这片草原的综合植被盖度已达26.04%。”苏建光告诉记者,“现在正是草木生长期,草种扎根后会逐步改变土壤性质,让沙地板结成土,从而提升生物多样性,形成良性循环。”
时至傍晚,夕阳为乌拉特草原镀上一层金辉,风电机组的叶片在夕阳余晖中缓缓转动,与远处牧民归家的摩托声,共同奏响“绿电赋能生态修复,生态增值反哺民生”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