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磴口县渡口镇东地村的贝贝南瓜种植基地,400多亩瓜田绿意盎然,饱满圆润的贝贝南瓜“躲藏”在藤蔓间,工人们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采摘、分拣、打包。一袋袋新鲜南瓜被陆续运往车间装车,等待发往山东、广东等地。
工人们采摘贝贝南瓜
“今年贝贝南瓜长势喜人,亩产能到4000斤,比去年多了两成!”东地村党支部副书记樊继龙随手捧起一颗圆滚滚的南瓜,笑着告诉记者,“不同品种收购价在1.5元每斤到3.5元每斤之间,算下来总收入能有400万元。8月中下旬还能收二茬,产量能达到头茬的三成左右。”更让他高兴的是,基地让35名本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采摘季人均能挣4000多元。通过大棚经营和统一销售,村集体经济也壮大起来。
从磴口的南瓜地行驶百余公里,便来到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的设施农业园区。棚里的西红柿蔓,有的正绽着黄花,有的已缀满青果,还有的已果实红得透亮。村民何桂云精心挑选着成熟的西红柿进行采摘。“我家种了两棚西红柿,1.5亩,这两天开始上市,批发价每斤2.7元到2.8元,行情不赖!”
像何桂云这样的种植户在民主村并不少见。全村温室、拱棚、露地西红柿种植面积约2000亩,农户们通过“错峰上市”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露地西红柿亩均收入2万到3万元,投入却只需4000元;温室大棚一年两茬,平均收入7万元到8万元。“现在不用愁销路,果子熟了,货主自己上门收,省心!”村民张占兵的话里满是踏实。
民主村还把目光投向“甜蜜经济”。依托梨果资源优势,村里发展起“庭院经济+采摘园+农家乐”。2000多亩杏树、李子树、西梅树、梨树连成片,从6月中旬到10月,不同水果次第成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城里人来采摘、尝鲜。
培育特色产业是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今年,干召庙镇立足各村资源禀赋,打造小麦套玉米的粮食种植园区、洋葱西红柿等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园区、万亩麒麟西瓜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滴灌和水肥一体化节水示范园区、规模化养殖园区等13个产业园区。
如果说临河的西红柿、磴口的南瓜是“土地里的文章”,那乌拉特前旗的“黄芪羊”则是“生态与产业共赢”的生动注脚。西山嘴农场“黄芪羊”产业园内,一排排现代化的养殖棚圈整齐排列,工人们正用科学配比的中草药饲料喂养羊群。
“‘黄芪羊’在农户家放养两年半后,会被转移到园区,进行半年集中饲养,其间主要食用含黄芪、红花、枸杞等12种中药材秸秆的配方饲料。吃特制饲料养出的羊,肉质紧实、蛋白含量高、脂肪低,价格比普通羊肉高出不少。”西山嘴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蒙山向记者介绍。农场通过“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村组成立养殖合作社,发展“黄芪羊”特色养殖,还以订单回收、托管代养、务工就业、科技培训等方式助农增收。这一模式还让黄芪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5%,“羊吃中药,粪肥沃土,土养药材”,形成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巴彦淖尔的广袤乡村,特色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发展。近年来,全市依托政策支持与资源优势,深挖乡土潜力,培育特色产品,建强产业基地,通过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户嵌入产业链共享增值收益。这些扎根乡土、各具特色的“产业密码”,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做大了集体经济的总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