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事,让更多残疾人独立、自信地面对生活!”残疾人李凤玲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自立自强的梦想并带动10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工作之余,我会带着导盲犬去逛街。”随着城市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完善,盲人按摩师张俊伟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
在市图书馆的视障阅览区,几名视障人士正触摸着盲文图书,静静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
近年来,我市残联组织持续加大残疾人精准帮扶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加平等、包容的无障碍环境,积极拓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激发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让更多残疾人实现走出家门、提升生活质量的愿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临河区第三人民医院的康复治疗室,各类康复训练器材一应俱全。在康复治疗师专业的指导下,100多名0—18岁的残疾儿童、青少年和30多名成人在这里进行感统、肌力、语言等方面康复训练。看着2岁的儿子听从康复治疗师的指令成功做出抓握、迈步、摇头等动作,曹慧的脸上露出笑容。“在这里经过1年半循序渐进的专业康复治疗,儿子进步特别大。现在我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说。
康复一人,幸福一家。今年以来,我市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不断提高精准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和辅助器具适配服务需求。目前,全市有32家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对0—7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孤独症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救助。此外,有4个精准康复定点服务机构,开展成人肢体康复项目和精神障碍患者服药和住院项目。截至4月底,全市为907名残疾人开展康复需求服务,为206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为253名残疾儿童提供及时的康复救助和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是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其融入社会的重要举措。继杭锦后旗博康愉园老年公寓之后,去年底,巴彦淖尔军友康宁医院获评自治区4A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标志着该医院在专业化、规范化服务领域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
今年,我市将积极支持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机构发展,全面提升托养服务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投入资金对就业年龄段60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目前已为180名残疾人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全市为24259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504.1125万元,为26031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608.625万元;全市各级残联共走访慰问3059名困难残疾人,发放慰问金52.65万元,发放慰问物资价值80.95万元。
我市还建立相对贫困残疾人口、因病因灾致贫返贫残疾人口监测核查和救助帮扶制度,对已纳入监测范围的383名残疾人进行跟踪监测和帮扶,准确掌握他们目前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并积极落实下一步帮扶措施。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自从楼道里安装了无障碍扶手、折叠休息椅、无障碍橡胶坡道,赵树勋的出行难题得到了解决。
家住临河区王府花园小区的赵树勋是肢体二级残疾。因腿脚不便,他常常好几天不出门。市残联、临河区残联了解情况后,为他提供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现在出门方便了,我每天都下楼锻炼身体。”赵树勋说。
今年,我市将投入专项资金78.75万元,对15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按照“一户一策”原则,为残疾人家庭修建轮椅坡道、改造厨房和卫生间设施、安装室内外扶手等。目前,已完成改造27户。
无障碍改造,是我市不断拓展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缩影。一系列务实举措,让残疾人生活更加便捷。
杨先生是河南南阳人,长期居住在临河。去年,他因脑梗后遗症致残。今年,在临河区残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杨先生足不出户完成了残疾人证“跨省通办”。
为解决群众“多地跑、折返跑、多部门跑”等问题,我市残联组织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推动服务下沉,促进帮办代办,目前已实现残疾人证新办、换领、迁移、挂失补办、注销、残疾类别/等级变更6项事项“跨省通办”。此外,残联组织会同医疗评定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上门鉴定和办理残疾人证服务。截至4月底,全市共完成“跨省通办”办理残疾人证308个,各旗县区残联开展入户上门办理残疾人证30次,为266名智力、精神和出行困难人员办理残疾人证。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训练室里,学生们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我们通过开设生活适应、感觉统合、运动康复、心理康复等课程,培养学生们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设洗车、家政、烹饪、按摩保健、手工艺品制作等特色职业技能课程,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公室主任刘园园说。
为了更好地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提高残疾人教育水平,我市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模式,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使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今年,我市继续实施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对招收17名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按照每招收1名学前儿童1年补贴2000元的标准给予资金补贴。今年,我市还获得自治区残联下拨资金13.2万元,用于当年考入大学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教育资助。
此外,我市还精心建设助残志愿队伍,不断健全志愿助残工作机制,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服务记录、组织管理、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制度,促进志愿者助残服务日常化、专业化、长效化。
出行无障碍、服务更精准、教育更多元等不同形式的助残举措持续落实,不断擦亮残疾人美好生活底色。
加大就业帮扶力度
近日,乌拉特中旗创一职业培训学校奶食品制作班开班,十几名残疾人在讲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熬制、搅拌、发酵等程序,最终做出了可口的奶制品。创一职业培训学校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开设有奶食品制作、电商、护理、面塑等课程,已带动数十名残疾人就业。
为了让残疾人“体面地就业、有尊严地生活”,今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法规政策,深入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行动,组织开展残疾人培训,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营造促进残疾人就业的良好氛围。下拨旗县区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资金42万元,促进城乡新增就业431名;开展“走访企业拓岗”活动,已累计走访企业11家,开拓岗位29个;建立辅助性就业机构8家,共安置67名残疾人就业;开展城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8期,培训残疾人253名,共计投入资金18.75万元;组织线上、线下残疾人招聘会13场……就业创业环境的改善,助力更多残疾人实现自立自强的愿望。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强保障、优服务、创特色,在巴彦淖尔,一项项有力举措让“春天的事业”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