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之光》:用诗记录岁月的点滴
发布时间:2025-05-08 09:39:48 编辑:赵彤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在时光长河里,每一个瞬间都值得铭记。

《岁月之光》用诗记录了生活的点滴,喝茶、读书、旅游,榆钱、春雪、苦菜都在长短句间舒展成诗花。

《岁月之光》跃动着会呼吸的文字,每一页都能听到年轮生长的微响,带人走进一场场与时光的私语。

——编者

创作谈

一首诗的到来

□向华(杭后)

退休了,时间慢下来、人也闲下来,往后的时光要让自己过得休闲一点、有趣一点,做自己想做的事。

2020年7月杭锦后旗成立诗词学会,我加入了学会,跟着诗友们学习写旧体诗,后来又喜欢上了现代诗。爱上诗以后诗歌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读诗写诗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首首稚嫩的诗出现在稿纸上,每每看到自己写下的诗行,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而其中一首诗的到来,让我终生难忘。

2023年6月25日午休起来,外面阳光热烈,母亲说不下楼了,想和我喝茶聊天。我便开始泡茶,母亲坐在沙发上,我在旁边坐个小凳子,边喝茶边拉家常。母亲说起我们姐弟四人小时候的事;也说她小时候的事,说她的姐姐、说我的姥姥。母亲是个少言语的人,近两年话就多起来,凡是她能想起来的、记得的人和事都要说说。偶尔也爱问问题,并开始操心许多事情,对我们安顿这安顿那。说起她在村里的同龄人时,总是遗憾地说:“有的人我还没来得及报人家的恩就走了,还在的大都老得走不动了,见不上面了!”我边安慰她边剥了根香蕉,递过去时母亲低头沉默着像在回想什么。那一瞬间突然就感觉母亲怎么这么老了!头发又白了许多、皱纹也更深了,我鼻子一酸眼泪不由得流出来。我定定地看着母亲,过了一会儿说道:“妈坐着累了就躺一会儿吧。”母亲说:“也不瞌睡,我打盹儿了?唉!人一老就爱说事想人。”就在此时我脑子里冒出两句:老了就是老了,没有为什么。

我服侍母亲躺下,反复地想这两句话。然后就写下了:老了,就是老了/没有为什么//活在时间里/忙在时间外//好多事情/都用时间解决//时间解决不了的/就让时间带走。写完后又想了很多,母亲都84岁了,我到了这个岁数会是什么样子?这一生世事难料,昨天已如流水、明天不能预知,只能把今天把握好!

转眼已经写诗四年了,四年来自己在报刊上零零星星发表了一百多首诗,文友鼓励我把这几年写的诗整合一下出一本书,这样自己的作品就不易遗失。于是我从这几年写的三百多首旧体诗中精选了168首,又选了73首现代诗汇集成《岁月之光》。

我的作品比较稚嫩,但这些作品中凝聚着我的心血、存放着我的梦想。诗人王小妮说诗不是生活,但生活需要诗;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总感到我的身边站着另一个自己,时刻提醒我不要在平庸中老去,要我用诗去记录岁月的点点滴滴,让诗花绽放、光阴有痕。

名家谈读书

简单说来,便是他能在书本上发痴,在一切人事上同样也能发痴。他从说明人生的书本上,养成了对于人生一切现象注意的兴味,再用对于实际人生体验的知识,来评判一个作品记录人生的得失。他再让一堆日子在眼前过去,慢慢地他懂创作了。

——沈从文

序与跋

人生何处不绽放

□老明(杭后)

时间倒退四年,在杭锦后旗诗词学会成立时我认识了向华。那时她刚刚退休就立马转变了生活的方向,从一名教师成为了一位诗歌爱好者。后来在报纸上经常看到她写的律诗绝句,读后感觉颇好,觉得她是个写旧体诗的苗子。一年后她成为杭锦后旗作家协会会员,两年后她成为市作家协会会员。2024年6月在全市端午节诗歌征文中,她的诗作《河套,在六月唱响》荣获二等奖,这让我对她刮目相看。后来她从近四年来写的诗作中精选出241首递到我的手里,说她想出一本书让我为她写序,面对这颗诗坛新星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从古韵集里能看出向华爱好广泛,喝茶、读书、旅游等爱好在她身上都有所体现。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菊花盏》《百花盏》《战鼓杯》《建盏白贝杯》等这些用茶杯种类命名的诗歌,光听名字就让人产生浓重的阅读兴趣。仔细再看便看到她喝茶的脉络:沏茶、品茗、感悟。从沏茶时“甘泉徐注现云龙,凤羽回旋脂玉溶。意在杯中无一念,满壶清气渐开胸”(《沏茶》)的悠然,到喝茶时“杯中菊蕊绽芬芳,出水千姿赋雅堂。有幸结缘成知己,晨曦晚月伴书旁”(《菊花盏》)的坦然,再到品茗时“春茶一盏绿东风,壶里乾坤万里行。日月常留真世味,花开不问落时声”(《品茗感悟》)的泰然。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作者喝的是茶,品的是人生,悟的是禅。

每每读到喜欢的书,向华总会把感受写下来。“那片向日葵地/满眼金黄/黄金一样,充斥/眼眸//不知走了多久/没有方向感/除了辉煌,还是辉煌//直到葵盘成熟/低着头/才不再迷茫/那种踏实/在大地上”(《读〈遥远的向日葵地〉》)。向华说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她看了三遍,每看一遍感受和认知就不一样。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心里也产生了一种踏实的感觉,那种踏实是扎根在养育她的河套大地上。

作者是在退休以后开始诗歌创作的,她总觉得时间不够,许多该看的书没看过,因此她对每一天格外珍惜。作者对时间的珍惜,体现在每天省着用,面对时间一分一秒地流过她写道:“时间这东西/不是挣来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我把它当做奢侈品/每天节省着用(《时间这东西》),而面对生活中充斥着的矛盾与不如意,作者是这样从容应对的:好多事情/都用时间解决//时间解决不了的/就让时间带走”(《老了》)作品中无不体现着作者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思维变通的智慧,这让我在读后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写作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在坚持不懈、辛勤付出的同时,更要有强大的勇气。“大地的爱/山河担着/花草树木担着/庄稼们担着/猪马牛羊鸡鹅鸭/担着//剩下最小的那一点/你们就不要争了/我担着”(《担着》)向华左肩担着生活、右肩担着远方。一个心里装着远方的人,她的日子一定会充满诗意,生活中也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个高雅的下午”。

读书有感

文为圣山,我们都在朝拜的路上

——读向华诗集《岁月之光》有感

□谢鹤仁(磴口)

一边读一边写,其实,许多人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一个从教育战线退休的老师,写诗,一点也不突然。中国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自古就有不读诗何以言之说,在古代评判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会不会写诗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不管是源于《诗经》《离骚》,还是源于李白、杜甫、李清照、马致远的作品,中华文脉源远流长,我们每个读书人,都从中汲取了营养,成为受益者。许多时候,诗就在眼前,诗就在路上,正如向华在《窗景》中写道:“不负秋阳钟此爱,诗花一咏绽芳菲。”

什么是诗?有人说诗就是在庙堂明心志,也有人说诗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语言。我认为诗是劳动者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发出的声音。从“又忆儿时烧土豆,煤灰一脸笑声多”到“高山携香三分韵,一壶春色伴晨昏”,再到“我身后是/不离不弃的影子//白天它跟着我/夜晚陪我在灯下/这个知心的朋友/现在正和我对饮/我醉了,就枕着/它的臂膀”(《影子》)都是作者在生活过程中由内心发出的声音。诗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以语言为材料去创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当诗人把存在打开用诗留住瞬间,诗就成为永恒。

生活,处处都是诗,“千古香名谁不问,铜钱万贯买春花”(《榆钱》)、“我如能与山同岁,更愿同山共白头”(《春雪》)、“家门好事多来运,不怪频频报我声”(《午睡忽听鹊叫》)、“谁说她苦?/你看她笑得多甜/她盛开的花瓣里/装着一片片/蓝天”(《苦菜花》)。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镜子里的你也哭,你笑,镜子里的你跟着笑,因此汪国真说,要微笑着走向生活。榆钱压弯了树梢,证明严寒酷暑没白熬。初春料峭,大雪覆盖了山川河流,不能远行却能和它白头到老。苦菜的叶是苦的、根是苦的、流出来的泪也是苦的,但是苦菜却拥有一片蓝天。诗人敕勒川曾说:活着仅仅意味着活着。而写作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活着的证明。我写作是要救出我内心的疼痛,让这疼痛纯粹、干净、不变质、不腐败、不自私、不作秀。艾青在《诗论》中对于诗歌语言有一个要求:语言里面必须富有暗示性和启示性。而这些内心的疼痛和文字里的暗示性、启示性,在向华的诗里都能找到。

《岁月之光》分古韵集和新风集两个部分,有律有曲,有七绝有五绝,还有现代诗。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不难看出向华是个多面手,最难得的是她把古典诗意揉进现代诗。

如:“老了,就是老了/没有为什么//活在时间里/忙在时间外//好多事情/都用时间解决//时间解决不了的/就让时间带走”(《老了》)

如:“旷野上/和众草站在一起/自己也成了一株草//夕阳,一位慈祥的老人/牵着我/向地平线靠近/看这个世界的正反面”(《旷野》)

诗这种语言文体,之所以被称为语言中的精华,就是用最少的文字将语境无限放大,做到深入浅出。从《老了》中的“时间解决不了的/就让时间带走”和《旷野》中“向地平线靠近/看这个世界的正反面”可以看出,向华的诗句富有弹性,诗里有着深刻的哲理。人这一生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根本没有止境。不断做着就好,就像一棵不喧不闹的草,顺其自然。文为圣山,我们都在朝拜的路上。严羽也在《沧浪诗话》中写道: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剩下最小的那一点/你们就不要争了/我担着”(《担着》)从向华的这句诗里就能看出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岁月之光》有许多我喜欢的诗,但也有一些诗在表达上有所欠缺,这就要求向华今后在语言锤炼上多下功夫。

每读完一部诗集,我有所感悟便告慰自己:诗意的活着,是为诗意人生!

常于诗卷得心宽

——向华诗集《岁月之光》读后

□张爱军(临河)

旧体诗和现代诗都是我喜欢的。常想,如果把刘年、张二棍、大卫的诗,拿给李白、杜甫、白居易斧正,会是什么情形?

那天,向华穿着旗袍来了,纤纤素手,握一摞诗稿。

她是陕坝人,退休教师,写旧体诗,也写现代诗。

说实话,对于旧体诗中诸多规矩我不是太懂,甚至可以说是外行,为防出丑,一般避而不谈。向华是朋友,慨然应许。

我知道旧体诗中有很多不合平仄规律的拗句,如杜甫、孟浩然作品中经常会遇见。你若学的太死板,也难入其内。当今社会真能教人学格律诗者有几何?同样不太清楚,不敢恭维。写诗或作文,还真不是教出来的。你得先有那份“灵犀”,才能“一点通”。天赋占七分,学只占三分,甚至一分。所以,勤学苦练不乏其人,出类拔萃少之又少。

现代人学旧体诗,最大壁垒是:语言与语境。

“我口所欲言,先出古人口;我手所欲出,先出古人手;三万六千年,还让古人否?”明明是我今天想说的话,因自己晚生了几百年,结果被抢先说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句子,也明明是我在生活中感觉过、经历过,而且还想动笔来写的句子,不料给八九百年前的柳永,先就写出来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何尝没有这点文字修养和境界,却又被刘禹锡抢了个先。黄苗子如是说。

现今执着于写旧体诗的人还真不少,看起来都有深于年龄的见解。其作品偶尔也浏览一下,感觉大多直白而不复古,押韵而不据典。

向华的旧体诗中也有一些有趣好玩儿的。如《村边散步》:“煤灰一脸笑声多,又忆儿时烧土豆”。《忆》中:“豆蔻曾经骑竹马,梦中知己可回头”。“竹马”就是一典,出自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越调·天净沙》:两三知己香茶,谈诗论赋评花,闲坐棋盘过马。抚琴篱下,清凉几瓣西瓜等,不一一列举。

现代诗与旧体诗,不但表达方式不同,想象路径也不一样。现代诗的表达方式更灵活,包含更广,更利于想象和发挥,受众也更多。换句话说,你有生活体验。而对于旧体诗的生命体验,则完全靠你的脑细胞,去猜、去想,缺少活的参照物。古人把栏杆拍遍,你把石头摸了一遍,一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后,还有可能费力不讨好,会错了登临意。

每一个时代,都应生成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要有创新、有挑战。今天我们学古人,后人向我们学什么?

难得向华一片诗心、一颗童心,既古,又今,现代诗也写了不少。“日日磨诗日日勤”“常于诗卷得心宽”。从三尺讲台下来,一缕清风穿指过,读书写诗,没有走向麻将桌。

“三月里来我就等着你/嫩芽芽努着小嘴嘴/你把歌声唱给了春风/顺着风风儿我在听/眼里青青一身绿/心里甜甜一窝蜜/一渠渠水/一场场雨/一遍遍地去看你/等到了七月/你披着金色/我握着银镰/你顺势倒在我怀里/梦就到了天边边/笑醉了河套大地/爱你在七月/你名叫麦子/饱满了一个夏季”(《爱你在七月里》)

这首诗,不是流水线加工出来的,从头到尾一气贯通,没有让位于技巧的研炼、思索与安排,如谱曲传唱也不错。我们说,一首诗不必有多伟大,但一定要真。有可能它并不那么美,但只要真,它就会流露出善。

“老了,就是老了/没有为什么//活在时间里/忙在时间外//好多事情/都用时间解决//时间解决不了的/就让时间带走”(《老了》)

如果让我在向华的诗里选一首最喜欢的,而且只选一首,就是这首。多么自然而又深刻,每一个字,都很真实;每一个字,都很昂贵。时间是最公平的,人都有老的一天,到了一定年龄段就会想到生死,活得更加真实,迎拒自如。

她写玫瑰,写槐花、葵花、苦菜、狗尾巴草、针线笸箩……都是身边一些微小的事物,只要遇见,就是春天,最后写进母亲的子宫。她是一个精致的“小女人”,也是一个浪漫的女诗人。学戏,恐怕不成。即使戴上面具,扮上花脸,也不会让谁失业。其实,她只想做自己。学戏,就是一句戏言。

有些作品,整体看还需继续打磨。但几乎每一首里都有灵动的句子、跳跃的音符。比如《谷雨》:“日才晃了几晃/春天就剩下了六分之一”;《满地阳光》:“怀揣梦想的老父亲/站在地头,目光/在泥土里生根//一年一年生长/一年一年灿烂/这满地的阳光”;《逐蓝》:“风推开云朵/天空佛性一样的蓝/不舍地膜拜,我的心/离家很远了,我还/没有回头意思”等等。

其实,我对向华还不太了解,也就见过几次面。但我相信,在学校,她一定是个付出过真心和爱心,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方东美先生说学生是心灵的后裔。所以,从诗中可以看出她的内心很富足,不虚骄。向华对诗歌是真心喜爱,不管是任她拆解的“活古董”旧体诗,还是可以细品慢泡的现代诗,看一眼都会醉的。

汪曾祺说:想的语言,就是写的语言,想好了,写下来就得了。这样才能获得创作心理上的自由,才会得到创作的快乐。这是每一位写作者追求的境界,也是我对向华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