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辛勤劳动 创造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5-05-06 10:30:07 记者:陶林 胡东育 石宇文 袁雅芹 杨阳 赵明珠 张静 刘蓓尧 编辑:赵彤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鲜花为劳动者绽放,赞歌为奋斗者唱响。“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所有劳动者共同的节日。劳动创造价值,创造我们幸福的生活,劳动还将继续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在“五一”这个崇尚劳动、赞美劳动者的日子里,记者把镜头、笔头对准身边的劳动者,记录一线工作者的劳动日常。今天,我们向每一位劳动者致敬!

——编者

王海:风电叶片的“制造工匠”

清晨8点30分,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远景蒙新集团巴彦淖尔大型风电叶片制造基地的风机叶片成型车间里,机器的嗡鸣声准时响起。车间里4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460多名工人争分夺秒忙生产,各种辅助设备高效运行。

王海在生产线上

36岁的王海站在68米长的风机叶片模具前,俯身检查玻璃纤维布的铺层精度。他的指尖掠过布面——布面不能有任何缺陷,这是风电叶片铺层工序的铁律。“一个褶皱,可能就是未来叶片裂缝的起点。”王海对身边的组员说。

2019年,王海成为一名风电叶片制造工人,5年时间,他从普通组膜工成长为铺层班组长,成为团队里的技术标杆。今年2月,他从江苏扬州来到巴彦淖尔,带领班组成员把臻于至善的标准落实到每一处细节。王海经常对组员说:“风机叶片是风力发电机的心脏,它的质量直接决定发电效率,错层差一毫米都可能影响发电效率。”

铺层是风电叶片制造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考验耐心的环节。一支68米长的叶片,最多需要铺设57层玻璃纤维布,错层必须控制在5毫米以内,偏大或偏小都会影响风机使用寿命……完成一支叶片的铺层,王海带领的8人班组需要10个小时。

“这条生产线必须零缺陷。”王海介绍,风机的大梁是主机骨,铺层就是副机骨,在叶片的后缘根部起加强作用,任何一点瑕疵都会影响主膜的工作进度。

站在流水线上,王海的眼睛始终紧盯着纤维布的边缘,手里的画线笔稳稳标出叶根部位的加强区,身旁的组员默契地配合着他的动作。10个小时的俯身作业,57层玻璃纤维布完美贴合,最大误差仅3毫米。

“五一”假期,为抢抓叶片交付窗口期尽早创造产值,王海和组员们主动放弃休假,坚守生产一线,为新批次叶片生产做准备。

庄梦希: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早上,市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的智能叫号系统尚未启动,企业项目专员庄梦希的工位上已传出键盘敲击声。4月29日,距离正式上班还有半小时,这位“90后”政务专员正通过审批系统梳理待办事项。拨号、接听,沟通、记录……她忙碌的一天就此开始。这是庄梦希的普通工作日,也是我市落实助企行动在办事窗口的生动缩影。

庄梦希帮企业修正材料

作为工程建设项目全周期服务的“导航员”,庄梦希的工作内容浓缩着政务改革的创新实践:运用“四电”(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材料)技术重构申报流程,将审批平台端口前移至企业终端,施行“一企一策”。这种“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服务模式,使项目申报材料准备周期平均压缩60%。

“您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材料需要您把关。”巴彦淖尔市恒泽房地产公司项目负责人匆匆而至。面对看似常规的申请,庄梦希敏锐捕捉到企业未察觉的政策变动风险。她迅速调取项目档案,对照最新规范逐项修正材料,同时启动跨部门“云会诊”,联动自然资源部门开启“预审—修正—终审”全流程线上协同。当并联审批窗口接收材料时,从受理到办结仅用不到6小时,较常规流程提速75%。

这位身兼综合窗口受理员与项目专员的政务多面手,更善于用系统思维破解进度梗阻。在处理市第四中学建设项目时,她通过启动“多测合一”联合踏勘机制,协调多个部门开展“一站式”现场办公,成功规避管线冲突风险,使市政报装审批时限整体压缩52%。

在为企服务、帮企办事过程中,庄梦希参与并见证了一个个项目立项、落地、成长的过程。“能在工作中贯彻优化服务、简化流程、整合资源的方式、理念,真正帮助企业缩减办事时间、降低资金成本,让我充满‘小窗口也能推动大发展’的成就感。”她说。

张靖:带动乡亲增收的“领头羊”

“看,又来了一波外国人,肯定也是来找张靖的。”在五原县银定图镇宏胜村,村民对外国商人司空见惯,他们口中的张靖,既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也是内蒙古蒙仓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靖严把产品质量关

张靖是土生土长银定图镇宏胜村人,2015年,年仅26岁的他返乡创业,2017年创办公司,注册了“蒙老头”商标,并与12个农业合作社达成合作,打造了以“基层供销社+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产品交易全产业链。张靖积极对接国外市场,出国参加展会,大力推销五原葵花籽。村里人常能见到外地客商随张靖进田间看向日葵长势,进工厂看生产加工,或与张靖连夜洽谈订单。

好的农产品必须从源头抓起。张靖按照“农户+订单+收入”的模式,给农户低价统一销售籽种,按照统一技术全程指导种植,再从农户手中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农户增收了,产品质量也上来了。“农忙时跟着张书记搞订单种植,农闲时到蒙仓商贸工作,一年算下来能收入十几万元。”银定图丰乐村村民王飞捧着账本高兴地说。

随着订单的不断增多,张靖因地制宜扩厂区,建原料仓储库房,完善瓜子加工生产设备,实现年销售葵花8000吨,有效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集中回收、存放、销售,建立了外商与农户之间的桥梁。2023年,张靖又开始订单种植辣椒,去年国内外销售超9000吨。

截至目前,张靖已与16个国家客商达成长期合作,辣椒和葵花年销售额突破8500万元,带动农牧民年增收300余万元,累计解决再就业近千人。在村里人眼中,他是推动家乡建设的“带头人”,也是带动产业振兴的“引领者”。“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新时代年轻人,应该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农村添砖加瓦,带动更多的乡亲过上幸福生活。”张靖的话质朴又有力。

王嘉菲:扎根基层的“水利活地图”

皮肤黝黑、身着工作服的一道身影在渠道间敏捷穿梭,时而俯身细看闸门,时而驻足记录数据。4月28日清晨,总干渠分中心第四枢纽所副所长王嘉菲又开始了每周两次的例行巡查。自1998年扎根基层以来,这位47岁的水利人用脚步丈量出四所所覆盖的约36.5公里总干渠和61871.94亩农业灌溉面积的“活地图”,更用创新思维破解了困扰多年的融冰难题。

王嘉菲在测流量水

“这个位置,总干渠桩号108公里处左岸的竹柳树都是2012年时候我亲手种的,我能精准找到它们的位置。”在第四枢纽所的水情调度室里,王嘉菲告诉记者。不仅仅是涵洞、水工建筑物,甚至渠两岸哪里栽着什么树,王嘉菲都一清二楚。

这份27年积累的“记忆数据库”,源于他自幼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和日复一日的坚守。“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就对渠道特别感兴趣。”自1998年参加工作,王嘉菲便风雨无阻的巡查渠道,哪里有异常,哪里易塌陷,他都了然于胸。行水灌溉期,他每天两次测流,细致记录每一个数据;停水检修时,他都会进入渠道内部,仔细排查每一处细节。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保障了总干渠的安全稳定运行,也铸成了他心中那张精准的“活地图”。

每年的分凌补水闸门提升工作曾让职工们谈“冰”色变。过去只能依靠人工趴在闸前涵洞内,用锤斧砸、人力搬冰。2008年,王嘉菲经过反复思考与实践,成功发明了“蒸气锅炉融冰法”,借助蒸气融冰,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这项“土法创新”不仅获得当年本单位的创新发明奖,更实现了多年来闸门启闭作业零事故。

“老王把节水账算到了百姓心坎里,实实在在地为我们节省了开支,提高了收入。”五原县复兴镇民生一组组长张永刚说,王嘉菲经常走村入户发放宣传册、张贴海报或与村民拉家常,宣传节水知识。去年,该组灌溉时长从13天缩短至7天半,既做到了有效节水又让村民们尝到了早种早收获的甜头。

单嘉豪:仁出口的“技术哨兵”

籽仁类产品是我市农民增收和外向型农业的重要支撑。然而,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籽仁类产品出口面临的一大难题。单嘉豪作为内蒙古巴彦淖尔籽仁类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的秘书长,肩负着帮助企业和行业应对出口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任。

单嘉豪了解企业生产情况

每天一进入办公室,单嘉豪就会浏览网站上国外籽仁类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收集、研究、评议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规避籽仁类产品出口风险。在临河区、杭锦后旗和五原县设立的3个技贸措施收集评议点,是他和团队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前沿阵地。

4月27日,在基地的检测中心,检测人员对采样回来的葵花籽进行检测,单嘉豪边指导边记录采样结果。“我们对葵花籽的霉变、酸价、过氧化值、细菌、农残、重金属等46项指标通过动态采集、调整配方的方式,开展系统性的监测和研究,为企业形成最大残留限量指导标准,帮助企业规避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残留超标问题。”单嘉豪介绍道,“我们的工作就像是籽仁产业的‘技术哨兵’,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捕捉国际贸易中的每一个微小变化。”

今年3月28日,欧盟重新修订了农药氟吡呋喃酮在葵花籽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单嘉豪及时捕捉到信息后,立刻组织专家研究评议,并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向我市籽仁类出口企业发布预警通知。这样的及时响应和高效服务,为巴彦淖尔的籽仁类产品出口企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遇。2024年,基地与67家企业达成了技贸措施帮扶“一企一策”,收集了各类法规308部、文献550余篇,开展通报评议共93项,搜集、发表技贸预警信息58篇,开展研究评议41次,形成趋势分析报告、研究报告共3篇。

今年,单嘉豪和他的团队计划将服务做得更精准、更贴近、更前瞻,通过完善重点市场法规数据库、收集重点市场相关产品标准、为企业开展上门宣讲等方式将技贸工作落到实处;增加企业调研和技贸培训的频次,为中小企业开展“一对一”辅导;针对全球技术性贸易措施趋势进行分析,提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出口企业破解贸易壁垒。

张静:河套音乐的传承者

“河套音乐是河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我们要通过多元途径传承和弘扬河套民歌,让更多人体验和感受其独特魅力。”在河套学院第三届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中,河套学院艺术系主任张静以《河套民歌的文化阐释及传承路径—从理论向度到实践向度的分析》为题,与非遗专家、学者、艺术家及河套学校教师共同探讨非遗与大学美育融合的创新路径。

张静为学生讲河套音乐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张静深知要在青年学子中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培养守护文明薪火的新生代力量。2008年,张静开始关注河套地区的音乐,连续三年参加全国性的民族音乐学研讨会,与中国音乐学院建立联系。2015年,张静带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爬山调代表性传承人马成士到中国音乐学院介绍河套民歌爬山调,并教授全国各地的学生唱爬山调。“我陆陆续续采风搜集了许多河套民歌的曲目,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学习我们当地的音乐。”张静说。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2018年,张静开设了河套音乐赏析课程,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学生对河套民歌方言理解障碍的问题,张静与同事们通过逐字逐句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咬字、吐字等唱法技巧。张静说:“有时候学生们觉得歌词很好笑,但听懂后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和其他老师一直坚持开设这门课程,通过‘双创’的方式让学生们敢唱会唱河套民歌。”

张静秉持“教学即研究”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课题研究16项。编著并出版《中华天籁二人台曲牌艺术》,主编教材《河套地方音乐赏析》已完成初稿,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

多年的教学经历,让张静感慨道:“我们要重视河套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其在北疆文化发展中绽放光彩。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创新,将河套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成果。”